伊朗和伊拉克战争多少年(“谁在获利”,打了八年的两伊战争,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两伊战争,被世界军界评为“用先进武器打出低水平战争”的典例,在伊朗与伊拉克死伤百万后、在联合国多次调和后、在交战双方都获胜又都失败后,问题来了,到底谁才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两伊战争
“伊斯兰革命”后,宗教分子霍梅尼在民众的支持下,推翻了巴列维统治,成为伊朗最高领袖。为巩固革命成果,稳定政权,防止美苏的政治渗透,霍梅尼开始在国内实施政教合一体制;在他的领导下,伊朗国内还兴起了一阵“不要西方,也不要苏联”、加大“革命输出”的政治倾向。
1979年,在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的同时,与伊朗相邻的伊拉克的政坛中,“狂人”萨达姆通过政变成为了一国总统。为伊拉克历史上最著名的独裁领袖,萨达姆掌权后,一直有成为海湾地区霸主的野心,但在伊朗“不要西方,也不要苏联”,专注向世界“输出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穆斯林,受霍梅尼煽动,开始以推翻萨逊尼派萨达姆的统治,成立伊拉克伊斯兰政府为目的,建立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组织。这严重扰乱了伊拉克国内的政治,挑衅了萨达姆的尊严。
1980年4月1日,伊拉克副总理在出席集会时被伊朗炸伤,在伊朗热衷“革命输出”的大背景下,萨达姆将此次事件视为霍梅尼的再度挑衅。9月17日,出于对尊严的维护和转嫁国内矛盾的目的,伊拉克方面以阿拉伯河和海湾三岛的主权为由,单方面撕毁《阿尔及尔协议》,并在22日对伊朗德黑兰等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发起进攻。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伊斯兰革命后,由于伊朗内部的政治问题,许多优秀军官被霍梅尼政府清洗,导致伊朗军队整体素质下滑;加上伊朗军队大量裁减单位人数,使伊朗军事武器缺少维护、损毁严重。而伊拉克在战争爆发后,积极拉拢霍梅尼“革命输出”目标国,并从苏联得到了外交和军事支持,因此在爆发前期,伊朗一直处在被动地位。但未曾想到,伊拉克的进攻并未让伊朗政权崩溃,反而起到了帮助霍梅尼政府团结反对派的作用。
1982年3月后,伊朗军队进入反攻阶段,将伊拉克所占领的土地重新夺回。6月,战争进入对峙阶段,考虑到国内的情况,萨达姆开始建议停火谈判;但伊朗直接拒绝了,霍梅尼认为伊朗应当把握时机,给予伊拉克沉重的打击,通过这场战争重申伊朗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因此双方再次进入对峙阶段,开始相互内耗。不难窥见,在一定程度上,两伊战争是毫无意义的,它更像两个独裁统治者得出于尊严的对抗。
1982年后,“两伊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此时伊拉克开始试图以各种方式,结束这场战争,为此萨达姆还提出了“以战迫和”的方针:伊拉克军队利用空军上的优势,发动令人震惊的“袭船战”,来提高军队士气,削弱伊朗石油贸易,阻止伊朗购置军事武器。
1986年“袭船战”升级后,非交战国的利益受到影响,被无辜牵连的科威特,向安理会提出租船和护航的要求。为了防止直接参与进来两伊战争,减少本国利益受损,美国并未立即同意,直到苏联同意了科威特的请求,美国才急忙同意科威特的要求。但美苏双方向海湾派遣护卫舰队后,令本就紧张的局势再度紧绷,同时这也推动了第598号决议的出现。
1983年12 月霍梅尼上台后,一直试图而遏制伊朗的美国,开始派特使与伊拉克进行接触,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支援。而中东地区的沙特、科威特等石油国家,也开始对其进行资金支持。这使本就狂妄、独裁的萨达姆,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他甚至开始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弹。
虽说“两伊战争”只是位于中东地区小国之间的局部战争,但其惨烈程度远超意料。前期,伊朗为对抗伊拉克先进的武器,只能以宗教信仰和欲望,驱使着伊朗狂热的宗教分子,以血肉之躯迎接伊拉克的坦克与炸弹,这也造成了活人趟地雷的故事,“第一次巴士拉战役”就是这类事件中的典型。
在“第一次巴士拉战役”中,伊朗革命护卫队第七师,为了冲破伊拉克军队的布防,在“真主安拉”的呼喊中,徒手穿越地雷区、越过堑壕、撕开铁丝网向巴士拉猛扑,为第七十七师趟出了一条进入巴士拉的路线!而第七师中,冲在最前线的是毛拉和少年!相比于霍梅尼的宗教精神控制,萨达姆对待国内支持伊朗的民众,可以称得上大同小异。
1988年3月16日,萨达姆就曾因为库尔德人支持伊朗,向国内的库尔德人村庄中投下毒气弹。
1988年8月20日,在联合国的主持下,两伊双方实现了停火,长达八年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尽管双方都在国内宣扬了己方取得了胜利,对手遭遇了惨败,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双方其实都是战败者,“两伊战争”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
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从拥有近4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小康国家,沦为了外债700多亿美元的穷国;因战争中的各种轰炸,使伊拉克赖以生存的石油出口遭到巨大打击,之后经济更是面临停滞阶段。
而伊朗在战争中则丧失了几十万的人口,还有数百万民众成为难民,其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高达3000亿美元!如果非找出双方的获利点,那只能说萨达姆证明了他的独裁统治,霍梅尼政局得到了稳定.....
在两伊赌上国运、赔上几十年的发展成果,面临近20年的倒退时,一些与战争有着一定联系、又与之无关的国家,却成为了其中最大的赢家。
伊斯兰革命后,拥有大量石油和一定军事基础的伊朗,成为了中东最大的反美成员,这让放任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的美国非常愤怒,但考虑到美苏冷战,又对其无计可施。两伊战争爆发后,美国借此时机,不仅依靠出售武器赚取了大量资金,还不费吹灰之力达成了伊朗经济倒退的结果、和控制中东的目的。不过美国也为此付出一些代价,1987年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受战争影响,在执行任务中遭到伊拉克空袭。1988年时,美国军舰萨缪尔·B·罗伯茨号,曾误入伊朗布置的水雷区。
以色列总理
众所周知,因为种族和宗教的原因,“反以色列”在阿拉伯地区是一种政治正确;如果阿拉伯国家过于团结强大,这对于以色列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灾难。而在两伊战争爆发后,以色列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以色列还曾在战争中给予伊朗一定贷款,并从中赚取了不少资金。
据说萨达姆上台后,曾花费数亿美元从法国购买了核武原料,准备制造原子弹,这对中东地区、特别是有着世代民族矛盾的以色列来说,无疑危险的;而在两伊战争时,以色列则通过与伊朗合作,毫不费力地毁坏了伊拉克的核研究基地。
中东地区多石油,两伊战争爆发后,该地区的石油出口份额,自然也分散到了其他国家,从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要打仗就要借钱,而作为邻居的中东国家,就成为两伊借款的主要来源。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就高达140亿美元!通过这些贷款,债主国家每年都能获得不错的利息。
当然,因为他们不是大国,在获利后很快便遭到了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还不起债了。
美国都参合进战争获利了,苏联和欧洲自然不会缺席,通过卖武器获利当然要积极参与。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其实,这次战争中还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赢家,那就是埋头苦干致力于发展经济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期,极度缺乏资金。而两伊则急缺武器。虽然当时中国的武器不尖端,但是架不住便宜量多且能够满足双方的战争需求。因此两伊战争中,双方都向作为中立的中国购买过武器,而这些购买的资金,为中国带去了大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中国军工复活,经济的发展。
“两伊战争”是一场战争史上的悲剧。从整体来看,它用最前端的科技打出了最烂的仗,并且成为美国深度介入海湾地区的起点,为中东地区打开了名为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它葬送了几十万家庭的平静,造就了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让两个有着光明未来的国家重新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如今,这次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了,再去探讨其中的对错已经毫无意义,但是它留给世人的血泪教训,却不应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