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石蛤蟆(曹县:石蛤蟆我又回来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精神的寄托。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曹县地标,几代人的记忆!曹县石蛤蟆12月3日归位大吉!
它在这个地方存在的近百年,看我们哭笑打闹,看我们脚步匆匆,它是儿时的快乐时光,是中年的沉静平和,是老年的安稳和踏实。它守候着这个城市的风雨时光,它见证这个城市的沧桑巨变。
关于石蛤蛤有很多传说,都是从老人口里得知的,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发了大洪水,房屋都被冲倒了,有只大蛤蟆从水里爬了出来,它所在这处却安然无恙,人们都来这里避难,洪水过后,大蛤蟆消失了,街上留下了一个形似蛤蟆的石头,大伙都说是大蛤蟆救了乡亲们,石蛤蟆也成了这里的保护神。后来黄河流入曹县时将石蛤蟆冲走了,附近几个大户人家又重新雕了个石蛤蟆。据老人们讲,解放前城北一大户,赶马车进城,因为进城早,天黑,那时又没街灯,还因为街窄车大,马车误撞了石蛤蟆,坏了。石蛤蟆的街坊不依不饶,那大户便赔了一个新的,比原来的逼真。但上世纪“文革”时蛤蟆又被破坏了,听说是被拿去烧石灰了,现在保留下来的石蛤蟆是八四年重新制作的,工匠们还在下面弄了个底座,显得高端大气,石蛤蟆活灵活现,羽羽如生,也成为了这条街的标志,这条街也被称之为石蛤蟆街,可就在那以后,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小孩子总是莫名其妙的威脚,有人找来了风水先生,说是蛤蟆底座太高,大蛤蟆不高兴,就惩罚路人,人们赶紧把石蛤蟆从座上搬了下来,放到地面上,你还别说,打那以后,就再没崴脚的了。当然这些都是道听途说,信不得真。还有个传说,就是这只石蛤蟆每当夜深人静,石蛤蟆便会屙一个金元宝,让每天起最早的人拾到,游手好闲的、好吃懒做的人从来拾不着。不信,你看,石蛤蟆隅首周围,几百年来,日子过得暄的,盖深宅大院的,全都是好早起的人家。所以这里民风淳朴,人人勤俭持家,家家安居乐业。
原来的石蛤蟆
挪了位置的石蛤蟆
石蛤蟆紧挨着四完小,每天放学的孩子们都喜欢在石蛤蟆身上爬上爬下,石蛤蟆也越发明。因为有这么多美妙的传说,这里也成为曹县有名打卡地,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都会摸摸这只可爱的石蛤蟆。“摸一摸蛤蟆头,一辈子不发愁,摸一摸蛤蟆背,一辈子不受罪,摸一摸蛤蟆腚,一辈子不生病”!
石蛤蟆对面新建的回迁小区名字曾命名叫“玉蟾苑”,有人戏称“蛤蟆窝”,“玉蟾苑”也好,“蛤蟆窝”也罢,心里倒有了一丝丝的安慰,总算是对曹县古老悠久历史残存的一点点传承吧。可惜,此小区又叫北街花园了。
曹县街道第四小学成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距今已有80年办学历史。新校址在庐山路(北关街)和赣江路交汇处西北角,是曹县人民政府为化解大班额和“房子盖到哪里,学校就建到哪里”而建设的现代化小学。2019年12月5日搬入新址。原校址在庐山路和闽江路交汇西北角(标志是学校校门东侧有个石蛤蟆),现在已成西湖小区一部分。
学校大门
石蛤蟆街曾居住曹南诗社创始人之一姚舒密。
姚舒密(1863-1925),字释筠,曹州城武(今山东省成武县大田集镇西姚楼村)人,1894年(光绪二十年) 进士。诰授忠宪大夫,官至翰林编修、监察御史、浙江衢州府知府,掌浙江道。后任河南省大清银行总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后隐退。姚舒密是曹南诗社创始人之一,晚年定居曹县。因与徐继孺关系深厚,便来曹州府曹县定居于县城内石蛤蟆街,并在邵庄镇安庄村置田千余亩。家庭世代书香。祖父姚全初,生有六子,俱为显官。1925年病逝,终年62岁。
2021年12月4日,周六,农历十一月初一,我来到石蛤蟆位置拍照留念。
作者: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