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传播方式(植物除了用“自然之力”传播它的后代以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
除了自然的力量外,在帮助果实种子传播方面,动物的功劳也不小。动物中又以鸟类的贡献最为突出。
从喜鹊种花生说起
笔者办公室外的院子中有不少花草树木,树上总有喜鹊在叫。笔者曾试着拿生花生喂过喜鹊。每次喜鹊吃了五六下后就飞到草地中去了。从观察看,它们是把吃不了的花生啄入土中以备不时之需。
半个月后,奇事出现了:有的地方竟然长出了花生苗。这是喜鹊“种”的花生。可见喜鹊无意当中为花生繁殖后代当了媒介。
其实为植物传播果实种子的绝不仅仅是喜鹊。有人曾在乌鸦的粪便中找到过樱桃果核。樱桃个头不大,红红的,鸟类喜欢啄食其果肉。有时,鸟儿们会连核吞下去,果核经过鸟类的消化系统无法被分解,随粪便排出,其中一部分果实就此长成了新的植株。
在山区经常会发现一些大树枝上有寄生植物,如榭寄生。这种植物算半寄生,因为它的枝叶是绿色的,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部分养料,但要靠寄主供给部分养料和水分。问题是榭寄生是怎么到大树上的呢?最合理的解释是榭寄生开花结果后,果内有黏液包着种子。鸟类啄食果实时,鸟喙被黏液包围,不好受,于是飞到树枝上使劲蹭去黏液,无意中将种子留在了树枝上。之后种子发芽,侵入树木,靠寄生生活。
记得在河北承德有个景点叫棒槌山,在山峰一侧离地20米处,生有一株古老的桑树。这株桑树怎么会长在上面?专家的解释是鸟类吃了桑树的果实桑椹,并将果实带到山上落入石缝,桑果发芽后长成幼树,并靠自然界雨水和山上仅有的一点肥料生存下来,逐渐长大。不过,由于生存环境远逊于平地,故而桑树长成大树着实不易,因而成为当地一景。
聪明的松鼠松鼠在帮助植物传播果实或种子的动物中,除了鸟类外,还有很多种。其中松鼠是最聪明有趣的。美国作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一书中,曾谈到他亲眼见过松鼠采摘松球果以获取松子为食的有趣故事。每年秋天,他走进松林,总会看到油松树下有些不算粗的带松球果的松枝,松技上还有咬过的痕迹。他借此推断是松鼠咬断这些松枝的。因为松枝落地后,松鼠就可以方便地食用上面的松子或是直接将松枝、松球果拖到洞中储藏。后来的观察证实了梭罗的猜想。
不过,被咬下的松球果或松子在松鼠的搬运或进食过程中总会发生遗撒。这些散落的松子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就能发芽并长出新树。所以松鼠在种子的传播过程中确实功劳不小。
此外,在我国南方一些竹林中,经常会看到竹子的丫杈上卡着栎树的坚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橡子)。
这种坚果外皮硬而光滑,圆球形或椭圆形。按照常理,外表这样光滑的种子是不易卡在竹子丫杈上的。这是谁干的呢?经过观察,人们发现是松鼠干的。原来松鼠喜欢吃富含淀粉的栎树坚果,为了将食物储藏到更安全的地方,松鼠想到了树杈。因为树杈离地面有一定高度,食物放在上面比较安全,不容易为其他动物夺走。但由于栎树果实外表过于光滑,于是松鼠在坚果皮上咬出一圈完整的小沟,以增大摩擦力,让果实不易从树杈上脱落。
我们知道,松鼠有爱储藏食物的特点,有时藏在树洞里,有时藏在地面的枯叶下,但由于地点太多,总有忘记的时候,树上的坚果遇到大风时还有可能被吹到地面上,这些都为栎树传播种子创造了条件。
蚂蚁也有功劳在为植物传播种子过程中,蚂蚁也有一份功劳,如地丁草(又名紫草)属于罂粟科,为小草本,果实狭椭圆形,极似荚果,含多粒种子,种子有白色肉质的种阜。当果实成熟散发种子时,
蚂蚁就来了。原来蚂蚁喜欢吃种子上的白色种阜,于是会成群结队来搬运种子,种子也因此散居于各处,遇到合适的条件会重新发芽长成新的个体。
此外,马兜铃科细辛的种子也是蚂蚁传播的。
谁也比不上人人在植物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是巨大的,谁也比不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总是经常帮助植物旅行。有的种子或果实非常细小,当你无意踩上它们时,它们就沾着或嵌在你的鞋缝里,你走多远,它也跟多远。当你略一顿足,它们就和尘土一起掉到了新的领地上。另一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上长着各种各样的刺或钩,一旦人和它接触,那些带钩、长刺的家伙就能牢牢挂住人的衣物,被散播到远处去。这类带钩、带刺的种子或果实,最常见的有牛膝子、苍耳子、窃衣、鬼针草等等。
车前草属车前科,是一种多年生小草。这种草在亚洲、欧洲都有好多种类,美洲从前没有。但自从哥伦布航行至美洲后,那里逐渐有了车前草。
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哥伦布和他的队员踏上美洲土地时,他们的鞋底上沾了车前草的种子,让车前草顺利到达了美洲。从欧洲到美洲要渡过大西洋,只有人才能把它们带去,靠风,靠鸟都达不到。就这样,车前草在美洲繁殖起来,也成为归化植物。车前草因此还添了个别名,叫“白种人的脚印”。
不过,上述传播应该只能算是人类被动传播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其实,人类更主要的是会主动传播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大家都知道在人类种植水稻和谷子时,总有两种杂草,一种叫稗草,主要跟水稻“走”,另一种叫谷莠子(即狗尾草),主要跟谷子“走”。
人们在种植上述两种作物时,混在里面的那两种杂草也一同生长,很难除尽。随着水稻和谷子栽培领域的扩展,两种杂草的生存领地也扩充了不少,这都是人类帮助传播的。
豚草属于菊科豚草属。从前,我国无此草,因为它们产于北美洲,美国就有很多,上世纪70年代,笔者在南京卫岗看到了这种豚草,此后于1978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内也见到了它们的身影。又过了几年,在北戴河海滨又见到很多。其繁殖能力惊人。毫无疑问,它们是人类从美洲带到亚洲来的。
许多栽培植物对人类有益,通过引种驯化将它们传播,对全人类都有益,但像上面提到的豚草,只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想要做些有益的引种工作,往往却得到负面影响,这不是个别之例,如美国曾引种中国的葛,希望它的藤子保土,花也好看。可是葛到了美国,没有天敌,大量繁殖,致使当地植物受损,成了一害。这是由于人们不了解被子植物的特性,未能适当管理造成的。
前几年,笔者去深圳植物园看到一种不认识的草,也是藤状。它们爬满了树冠,爬遍了路边荒地,看那架势,被爬的植物活不了多久。一打听,才知是菊科植物薇甘菊,来自美洲,繁殖力极强,在该园已成害草,且一时无法清除,令人头疼。毫无疑问,这也是人类带来的,并且已成了入侵植物。
以上所举,仅少数突出例子而已。如何引种有益的植物,防止有害的植物,正是生物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自力更生播种的植物有些植物的果实在传播种子过程时,不依赖任何外力,而是自力更生,令人称奇。
生长于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的喷瓜属于葫芦科藤本植物,果实有些像黄瓜,但比黄瓜小。当它的果实成熟后,果实里充满黏性浆汁,浆汁里包含很多种子,由于浆汁不断在果实内部对果皮产生强大的压力。当果柄熟到撑不住而脱落时,从果柄脱落的洞口里马上喷射出浆汁,连带种子一起喷出去,如同小火山喷发,因此人们称其为“喷瓜”。
借助浆汁喷出时的力量,喷瓜种子被喷出很远,达到了向外扩散的效果。
另外一个例子是凤仙花。
凤仙花是庭园栽培的一年生草本花卉,花色各异,十分美丽。当它的果实成熟时稍一触碰即会自己开裂。开裂时,果皮卷起,同时弹射出小型种子,种子射到一定距离后落地,达到传播效果。凤仙花是利用果实内外张力不同所造成的弹出运动来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
南美洲有一种林木,名叫沙箱树。当果实成熟后也会开裂。开裂时会发出很响的爆破声,同时射出种子,这些种子射出的距离可达10米以上,人碰上了,会被射伤,人称此树为“炸弹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