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简介(童第周简介 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扩展资料:
童第周身兼数职,他的身份是复杂的,他的工作是多面的,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立身之本--科研,即使百务压身,即使病魔纠缠,他都要使劲地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坚持到他心爱的实验室去干上一会儿。
因为他明白科学是老老实实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自己不动手做实验的科学家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充其量只是个科学政客。显微镜前端坐的身影,显微镜下灵巧的双手,几乎成了所有同事和学生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这是童第周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童第周
<h2>《童第周》的主要内容?h2>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学生在国外被同学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一定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