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来源何处?她哭倒的是什么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概内容是:
孟老爷子的长女叫孟姜,生的聪明伶俐,贤惠善良,而且擅长弹琴、针织。有一天,书生范喜良因为躲避抓壮丁,跳进了孟老爷子家后花园,被孟姜女看中,两人遂结为夫妻。
秦始皇到处拉人修长城,范喜良最终没能躲过,只得去了。后来见丈夫不回,孟姜女便去长城寻夫。然而范喜良已死,孟姜女见尸体累累,无奈只能滴血认亲。最后找到丈夫尸骨的她,痛哭7天7夜,长城倒了十多里。
故事有许多版本,单是孟姜女的姓名,就有许多说法。有的说孟姜是"长女"的意思;有的说孟姜是"孟姜两家"合养的意思;甚至还有说孟姜女是葫芦中长出来的。
还有的版本中,情节更是丰富。
比如说,秦始皇得知长城倒了,追查之后,见到了孟姜女,因为孟姜女姿色过人,秦始皇便逼着她嫁给自己。孟姜女无奈,让秦始皇答应自己三个条件,给丈夫立坟纪念,披麻戴孝,最后踊身一跃,葬身大海。
实际上,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始于齐长城。
《左传》等书中记载:"……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意思是说,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杞梁,齐庄公讨伐莒国,这次战争中,杞梁不幸阵亡。战争结束后,庄公归国,途中遇杞梁之妻,庄公想原地吊唁,杞梁妻以不合礼仪,婉言相拒,庄公只得到杞梁家中,举行正式的吊唁。
这是故事的最早版本,准确的来说,是历史事实,不过,文中杞梁的妻子没有哭,更没有哭倒长城。
两百多年后,孔子的弟子在《礼记》中,开始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于是,杞梁之妻开始出现哭,而且,她这一哭,直接成了一种风俗。
《孟子》:"淳于髡:'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这里说,杞梁妻子因为哭丈夫,还改变了齐国人的习俗,使得齐国妇女都喜欢唱她的哭调。王豹和绵驹都是春秋时期的歌星,很有名气。此处可看出来杞梁妻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等到西汉时期,刘安、枚乘等人,开始在杞梁妻子之哭上,大做文章。尤其是刘安,他对这件事的编写、丰富和渲染上,再次做了大幅创新。
刘安《列女传》:"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曰:'吾何归矣!'……遂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贞而知礼。"
这里,杞梁妻不再是路上哭丈夫,而是到城下丈夫尸身旁哭。此外,出现了过路者,而且他们都被感动。最重要的变化是,出现哭倒城。至此,"杞梁妻哭夫,城为之崩"的故事框架形成。
刘安的《列女传》主要是为了赞美女性,所以他说杞梁妻哭夫、城崩和跳水而死,都是为了赞美她的贞洁知礼。
当然,西汉时期,由于频繁对北方匈奴作战,这里也可能反应的是,战事带来的夫妻分离,家庭悲剧。
杞梁妻哭倒的是"城"是什么?
杞梁妻在迎柩途中遇齐庄公,齐庄公从莒城以车马出发,杞梁妻步行从临淄出发,相遇之处,不会是莒国,只能在齐国都城临淄郊外。所以刘安说她"赴淄水而死",而此地正是齐长城所经之地。
所以,杞梁妻哭倒的是齐长城。
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这个故事基本没变,然而到了唐朝时,故事再次出现变化。
唐代《琱玉集》中记载:"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浴于迟中……仲姿曰':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君勿辞也。'遂以状陈父,而父许之。夫妇礼毕,良返于服役之处。……闻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啼哭,其城当面一进崩倒。……仲姿乃刺指血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便将归葬之也。"
唐诗中,又出现了"杞梁妻送征衣":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烟(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这里可见,杞梁的故事,已经开始传奇化了。而这可能是与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有关。
到元明清之后,因为元曲和明清小说,主要面对市井民众,所以滴血认亲,撞见洗澡后来缔亲及送寒衣的情节,成为主要内容。
吐槽一句,男主碰见女主洗澡,两人最后结婚的情节,至今仍然被大量使用。
当然,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故事情节也开始"百花齐放"。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孟姜女投水而死后,化为龙女,龙女后来与秦始皇生一子,被丢入深山。此子为老虎所养,勇猛异常,后来灭秦,他就是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