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海草(关于“蓝碳”你了解多少?)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海边,连片茂密的红树林伴着海风迎风飘扬,随潮涨而隐、潮退而现。这种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刮开树皮会迅速氧化成红色的神奇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和陆地森林等“绿碳”一样,共同守护着我们的生态家园。
近日,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下称《方法》)。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称,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之下,海洋碳汇发展具有很大潜力。未来,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将越来越标准化,进而为全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
藏在蓝色宝藏中的碳
蓝碳,也称海洋碳汇,指固定在红树林、海草床等滨海生态系统和藻类、海水贝类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这些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海洋中。
据测算,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大气的 50 倍、陆地的 20 倍,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可以说,海洋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我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约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在发展海洋碳汇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近日出台的《方法》规定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填补了该领域的行业标准空白。这标志着我国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实现零的突破,《方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为何要发展海洋碳汇?业内专家表示,开发好海洋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准确衡量海洋碳汇的价值,是实现海洋碳汇交易乃至成立全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工作。
业内专家认为,《方法》的出台,为海洋碳汇价值量度提供了可参考的、较为系统的方法,各地对海洋碳汇的计量标准可以相对统一,有利于推动不同地方之间的碳交易行为。
蓝碳交易 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
2021年6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这是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也是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今年以来,多个沿海省份出现了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零的突破”。福建福州连江县完成了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经济收入目前已累计超过40万元。海南首个蓝碳生态产品交易项目“海口市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完成签约,预计可在未来40年产生9万余吨碳汇。
不过,蓝碳交易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关从业人员表示,虽然可以按照国际标准开发国际核证碳减排项目,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发红树林的方法学,蓝碳项目市场存量也较少,国际上现有的红树林VCS项目仅有9个。
蓝碳核算及监测仍较为困难。业内专家介绍,当前,各类海洋碳汇价值常用的测算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直接成本法等。在核算的具体思路方面,采用总经济价值法。
业内专家表示,海洋碳汇生物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不同海洋生物碳汇机理不同,碳汇量核算机制也不相同,要将如此多生物碳汇的核算在一个标准里去实现,难度非常大。《方法》能否满足海洋碳汇交易的实际需求,还有待市场实践的检验。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委员会委员徐胜表示,我国的蓝碳市场还处于尝试性的初步发展阶段,面临和绿碳市场不一样的问题。例如,碳资产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征、规模不确定,碳交易的法律属性不明确,蓝碳市场供给太少等。
迈出第一步 蓝碳交易大有可为
“蓝碳交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蓝碳交易是一个新的领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我们迈出了第一步,路还很遥远。”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宏在此前的发布会上如此介绍。
未来该如何走好这条“蓝碳之路”?徐胜认为,除了核算的基本方法体系构建,整个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还要注重交易制度设计、交易产品设计、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和投融资风险防控。在设计交易产品和交易制度时,适当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如气温上升对太平洋岛国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碳汇的影响。在市场投融资方面,可以尝试鼓励包括国企、民企、私人资金等更多形式的资本进入交易市场。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正在推进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有望近期重启。
海洋碳汇未来是否会纳入碳交易市场体系?徐胜认为,蓝碳交易最终是需要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但由于目前蓝碳市场活跃度较小,还不能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可以先考虑依托某一个沿海省市的碳交易所建立进行蓝碳交易的专门性分所,一方面在管理上比较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产品和交易方式上与绿碳交易区分开来。
王宏表示,针对蓝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下一步要往两个方向发力:一是推动现在已经被IPCC承认的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中,因地制宜,把可交易的蓝碳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积极推进现在正在探讨的渔业碳汇,还有海洋微生物碳泵等,这都是将来蓝碳交易大有可为的领域。
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探索出一条既环保又有市场价值的海洋碳汇发展之路,共同开发好这片蓝色宝藏。” 王宏说。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