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是什么单位(养老保险:年老时的幸福“存折”)
作者|刘庆晓完颜瑞云「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提要:
-
本质上,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基本养老保险一样,都是为人们提供养老保障,规避“活得太久”的风险。
-
相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更高,而且是自愿投保。
-
无论中端养老还是高端养老、保守养老还是投资养老,都应当本着使保费与未来养老品质的期望相符合的原则。
2021年8月1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公告》显示,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和交银理财等17家公司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111.5亿元。此举为个人养老保险提供了强有力的国资后盾,加强了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同时将极大地丰富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的供给。
那么,面临日渐丰富的养老保险产品,我们应当如何选择呢?
种类多样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著名保险经济学教授Yaari(1965)指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了达到终身效用最大化,在不考虑遗产动机的前提下,理性经济人会将自己的财富完全年金化,即完全用来购买养老保险产品。
这里的养老保险产品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商业养老保险是指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对象,在被保险人年老退休或保期届满时,由保险公司按合同规定支付养老金。本质上,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基本养老保险一样,都是为人们提供养老保障,规避“活得太久”的风险,只不过相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更高,而且是自愿投保。
在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有多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类型,适合不同人群选择。
●传统养老保险和新型养老保险
传统养老保险也称普通养老保险,约定确定的养老金领取期间和确定的养老金数额。由于数额确定,养老金的发放将不受市场利率的作用,风险较低,适合有保守型养老需求的人群投保。然而,传统养老保险无法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随时间增长将会逐渐缩水。
新型养老保险往往兼具投资储蓄功能,主要分为分红型养老保险、万能型养老保险和投资连结型养老保险。相较于传统养老保险产品,新型养老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一般较低,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保障需求和投资需求,市场接受度较高。
分红型养老保险以其能够抵御通货膨胀风险和利率变动的优势而广受青睐,长期以来,其市场规模占商业养老保险的半数以上。不过,随着近年来“保险姓保”理念的回归,分红型养老保险产品的热度有所下降。分红型养老保险通常具有一个保底利率,投保人缴纳保费后,保险公司经营所得的部分收益将以分红的形式派发进入养老金中,客户如同保险公司的股东,在获得保障的同时从险企的资产管理中分一杯羹。为保障这杯羹的大小,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每一会计年度向保单持有人实际分配盈余比例不低于当年可分配盈余的70%”。此类产品比较适合具有投资需求的人选择,尤其是一些高净值人群。
万能型养老保险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多变,不同时期所要求缴纳的保费不同,若当期未缴保费,可以延期补缴或不缴保费,直接扣除个人理财账户中的对应金额;在不超过额度限制时,也可从账户中取出部分金额;在合同生效阶段,保额也可以进行灵活调整。万能寿险产品与所有新型养老保险产品相同,保险公司投资理财的情况会对产品的最终利率有所影响。此类产品比较适合有一定的投资需求,同时自身的现金流并不稳定的人群。
投资连结型养老保险是与投资连接最紧密的保险,与上面两种类型的养老保险不同,它没有保底收益,投资风险由投保人承担,存在本利皆空的可能,但投资收益的“天花板”也远高于其他养老保险产品。投保人投保投资连结型养老保险通常有基金账户、发展账户、保证收益账户三种不同风险水平的账户,投保人可以自由选择或者分比例存入。此类产品由于专业性强、产品较为复杂等原因,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上较为流行,但目前在我国的市场规模仍较小。
●个人养老保险和团体养老保险
所谓个人养老保险,是指居民可以自行自愿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个人购买养老保险产品时需进行健康告知,并按规定进行体检,只有符合保险公司规定的人群才能购买个人养老保险产品。不过,和其他人身保险产品相比,考虑到应对的是长寿风险,养老保险产品的体检要求非常低。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上有98%以上是个人养老保险产品。
和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相对应,团体养老保险产品无法个人购买,只能以集体的方式购买,这个集体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所有员工,可以是一个社区的所有社员,也可以是一个协会的所有会员,但不能是为了购买保险而专门成立的组织。相对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团体养老保险的投保人不需要提供可保证明,但保额相对较低而且无法随意对保单进行变更。该产品一般由团队统一购买,更像是一个企业的员工福利计划。
●税优型养老保险和一般养老保险
所谓税优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税款,相当于年金产品的EET模式,它本质上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目前,税优养老保险产品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广泛开展,只有处在试点区域(上海市、福建省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人群才有资格购买该产品。
税优型养老保险由于税优力度不够、优惠政策没有考虑到不同层级人群的差异、操作流程复杂、监管制度不完善、个人保险意识不强等原因,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和税优型养老保险相对应的是一般养老保险,没有税收优惠,不过任何人都可以购买。
●固定给付养老保险(DB)和固定缴费养老保险(DC)
固定给付养老保险(DefinedBenefit,DB)是指保险公司保证对所收取的保费至少以约定金额定期给付的养老保险计划。在DB模式下,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未来领取养老金的额度,通过精算方法测算投保人当前每期缴费额度。投保该产品时,投保人首先要选择一个保额,根据不同的保额来确定缴费情况。DB模式比较适合有固定收入的人群,是较早的养老保险模式,西方发达国家之前一直采用该种模式。相对而言,由于该产品给付确定,在应对通货膨胀风险上较为吃力,近年来热度有所下降。
固定缴费养老保险(DefinedContribution,DC)是指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的缴费情况确定给付养老金的养老保险计划。在DC模式下,投保人未来领取的养老金额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缴费情况,比较适合职业不固定、收入不固定的人群购买,当收入水平高时多缴费,收入水平低时少缴费,类似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积累额度的多寡完全取决于自己。随着近年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持续改革,该模式有望逐渐取代DB模式。
●创新模式:养老社区vs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养老保障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市场上也开始涌现出一些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其中较为知名的要数养老社区模式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
养老社区模式是高端养老的一种,被保险人加入该计划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未来的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为了享受周到全面的养老服务。该模式主打高端养老社区,主要是对购买高端养老保险的客户群体提供医养结合的高端养老服务,保费通常在百万元以上。进入社区后,被保险人可以享受社区提供的专业化、定制化的住宿、医疗、娱乐等高品质服务。该模式适用于高净值客户。
目前,市场上已经涌现出许多较为成熟的养老地产项目。有以保险企业主导的养老地产项目,如泰康人寿旗下的“泰康之家”、中国太平的“乐享家”系列、光大永明的“汇晨养老”等。也有一些房地产企业主导的养老地产项目,如万科在全国超过15个城市布局有养老社区等。其他还有中国·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爱晚”大爱城与双井恭和苑也是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即“以房养老”,指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分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此后房屋处置权归保险公司所有。该模式在发达国家较为成熟,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成为老年人较为主流的养老安排,比较适合有房且没有遗产动机的老年人选择。2014年6月,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展试点。截至目前,该模式的试点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该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冲突,市场反响并不热烈。
投保养老保险产品,需多方考虑
无论中端养老还是高端养老、保守养老还是投资养老,都应当本着使保费与未来养老品质的期望相符合的原则,在选购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时,进行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第一,要明确自身未来养老的保障缺口。
一般来讲,当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的比率)达到70%时,才能达到退休前的生活质量。对于弹性就业且当前养老保障较少的人群,希望保障老年阶段的基本生活需求,则应当尽早规划养老保险,在35岁左右开始考虑储备养老金以在未来领取阶段获得较大额度的养老金,根据对产品保障功能的需求大小购买保险。而对于已经拥有基本养老保险以及企业年金的人群,养老资金较为充足,希望保障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则可以选择较为高端的养老保险产品。
第二,认清自身的保障与储蓄偏好。
新型养老保险产品往往具有一个比传统养老保险低的保底利率,其余部分将以风险收益的形式存在,因此,对于有较高保障需求的人来讲,不建议过于偏好具有较强投资储蓄功能的保险。当然,如果遇到能够很好地兼顾保障和储蓄功能的养老保险,也可以放手一试。总而言之,关于保险产品的保障和储蓄功能,到底是兼具还是兼顾,一定要结合自身需求进行仔细深入的考量。
第三,注意保险产品对年龄疾病的相关费率要求。
很多保险产品对不同投保年龄的人群有较大的费率差异。年龄较小时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缴费时间长,费率会相对较低;而中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疾病与死亡概率较高,费率也较高。此外,一些保险公司对投保人进行投保前体检,若发现疾病,可能会出现保费增加甚至拒绝承保的情况。
第四,注意保险产品的现金流节点。
现金流节点包括缴费和领取养老金两个点。缴纳保费的方式有趸缴和期缴两种,一般来讲,考虑利息的因素,相同保额水平下,缴费年限越短越好。趸缴所缴价值最低,也省去后续缴纳的麻烦,但不如期缴灵活,因为提前缴纳了所有保费,在出险时享受不到保费豁免,也无法再次改变保额或投保附加险。养老金一般在55岁、60岁、65岁几个节点开始领取,分为趸领、期领、定额领取三种。投保人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领取方式。若有特定的较大资金需求时可以选择趸领;若以保障生活水平为目标则选择期领;定额领取则与社会养老保险领取方式类似,在单位间隔时间内进行领取,直至保险金全部领取完毕。
擦亮眼睛,警惕误区陷阱
●陷阱一:一财多用非最好
金融产品日渐丰富,产品功能也日渐复杂,新型养老保险产品往往兼具保障和储蓄功能,当下很多人偏好这种“一举两得”的金融产品。然而,功能的兼具也导致保障功能的弱化,与传统养老保险产品相比,新型保险产品保障利率几乎折半,而投资储蓄利率也因其不是纯粹的投资理财产品而大打折扣。
从这一角度来看,过于追求一钱多用反而不利于保障和增值,因此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一定要理性判断,无论是坚持“保险姓保”,还是一财多用,只有“不忘初心”,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险产品。
●陷阱二:万能寿险不万能
万能寿险有着许多其他养老保险产品所不具备的功能,然而要明确的是,万能寿险的意思并非万能,而是灵活多变。很多人受其名称吸引果断购买了万能保险,很有可能会吃亏。
投保万能寿险后不要一味利用其灵活存取的功能,否则前期积累不足很有可能会导致后期空账,为保证保障持续而不得不追加保费。同时,要清楚万能寿险的费用收取在缴费和提款时都会发生,这相当于变相提走了投资收益。因此,在购买万能寿险时,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不只着眼于其较高的天花板,而且要看清楚收益的最低点,研究其能达到的最大灵活度,若不懂则不投。
●陷阱三:警惕销售误导行为
销售误导一直是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的顽疾,有些保险营销员为了个人业绩或其他目的,利用投保人对保险产品不了解的情况,将投保人的正常保险需求诱导至其他产品上,在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抹黑了保险行业的名声。比如,有些消费者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时,经业务员看似专业的解读之后,拿到手的变成了理财产品;有些本来想尽可能地为老年生活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但营销员会一再强调“分红”“返还”“理财”等关键词,诱使消费者购买了理财属性强于保障属性的产品,最终导致养老金额度非常低。面对诸多的销售误导行为,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认清自己的需求,坚持自己的选择,当发现销售误导行为时及时向消费者保护机构投诉。
●陷阱四:谨防打着“高端养老”旗号的融资骗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老年生活,与之相对应的开始出现一些高端养老产业。同时,市面上也开始出现一些打着“高端养老”“医养结合”“管理式医疗”等旗号的融资骗局。这些骗局一般会邀请消费者免费参加一些讲座、参观、旅游等活动,让消费者相信项目的真实性,之后会让消费者先交一笔“押金”或者“预付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并许诺高额投资回报,前期按许诺的收益率返还本金和利息,吸引消费者追加投资。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踊跃追加投资的时候,项目方就会卷款跑路。近年来,此类骗局较为多发,而且诈骗额度较高,并呈现出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情况,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但凡有许诺高回报的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打着什么旗号,都要保持高度警觉,有必要时可考虑报警。
本文源自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