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水下潜艇如何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即便没有GPS,也能计算出位置)
潜艇与其他武器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潜入海中。那么在海中的潜艇如何知道自己所处的是白天还是黑夜,是往东还是往西,是潜高还是潜低?
有人会说:有潜望镜啊!其实潜望镜也是有长度的,一旦潜艇潜下的深度超过潜望镜后,那又该怎么办呢?
一、GPS之前
现代的潜艇由于有GPS加持,完美解决了上面的问题。潜艇官兵可以随时从电脑屏幕上查看自己所处的经纬度、航向和即将到达区域的情况。
不仅仅是潜艇,甚至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也依靠GPS提升命中率。按照美军的工作方法,导弹在发射后通常会从太空调动至少4颗卫星来进行不间断辅助。一般来说,3颗卫星就可以满足需求。只不过若想提高精度,就必须整合接收器与卫星上的时钟,所以才会用到第4颗卫星。那么在GPS出现之前,潜艇官兵是如何操作的呢?
首先,就是潜望镜。潜艇上的人员通过伸出水面的潜望镜观察外部情况。观察中需要确认潜艇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而确定位置,并规划好航行路线。
当潜艇潜入比潜望镜的长度还深的大海深处时,基本上可以从航线及速度等信息得知目前的位置。艇上人员可利用电罗盘与潜艇底部的测程仪等装置,来分别观测航程路线和潜艇的航速。比如从"某个地点"以"某种速度"航行"某条路线",则必须航行"某段时间",再用速度乘以时间得出距离。这个数值由某个地点延伸出航线方向,就会得知目前潜艇的位置。
不过,这种潜艇位置的计算方式并未加入任何外力影响,只是一个推测潜艇位置的普通公式。在实际中,外部复杂的环境会影响到潜艇的计算精度,如果不包含误差造成的数值,潜艇官兵是无法精确得知自己在哪里的。
因此,艇上人员需要修正潜艇的所在位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得来的数值再辅以潜望镜观察外部情况,就可以确认潜艇的实际位置。
不过,以前还有一种主流方法就是所谓的"电波"导航系统。潜艇的主电台和副电台发射的电磁波到达时间是有时间差的,利用时间差可以测出潜艇的所在位置。原理是接收两个电台发出的电波时间,通过距离取得双曲线位置线的交叉点。
二、潜艇惯性导航系统
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都属于比较"远古"级别的,因为有一项不可忽视的制约条件就是,潜水艇必须航行至较浅处才能实现。无论是潜望镜,还是接收电波,都必须达到这个条件。可是在实战中,潜艇有时为了保护自己,需要长时间潜伏在深海中,那怎么办呢?于是后来潜艇所使用的惯性导航系统便以此为目的研发出来了。
按照数学公式来说,将加速度两次积分后可以求出位移,也就是距离。因此,测出潜艇所承受的所有加速度并予以积分,就可以得知潜艇的明确位置,而且会比通过测程仪得到的速度数值,再进行二度计算获得的位置更加精确。这种导航系统可以说,是科技所搭载的惯性导航系统的潜艇版本。
不过惯性导航系统也不是万能的,潜艇自身的加速度数值还要受到地球自转或潮汐洋流的加速度影响。后来,日本为潜艇量身发明了能够检测出微小加速度数值的加速度计。
加速度计的发明,让日本潜艇能够在水中持续取得极为精确的位置数据。这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国家认为日本水下部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的原因。
不过在绝对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浮云。美国人虽然没有设计出加速度计,但人家制造出了GPS卫星导航。至此以后,什么公式计算都只是纸面上的东西,都输给了更为精确的卫星指引。
三、潜艇为何要亮红灯
在一些描写潜艇生活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潜艇内部是暗红色的,让人感觉非常阴暗不爽,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此时代表着外边天黑了,属于夜晚。有人就笑了:潜艇在水下行进,外边是白天还是黑夜有这么重要吗?
当然重要!当潜艇处于潜望镜可观察范围时,除了艇长,还会有专人负责持续观测四周情况。但一个人如果长时间观察,肯定会因疲倦导致注意力涣散,因此需要轮换。
在夜晚,尤其是水面上没有月光的漆黑夜晚,如果使用潜望镜进行观测,就会让人的眼睛产生生理上的暗反应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潜艇内部是正常光亮,但外界是漆黑一片,受到光线的刺激,人的瞳孔会极速收缩以保护眼睛。即使隔段时间再通过潜望镜进行观察,瞳孔也不会快速放大,而是要慢慢习惯暗处光线后才能再逐渐放大瞳孔。
那么无论是谁,在夜间观察外部环境时,会因为眼睛无法看清东西而造成极大困扰。尤其是争分夺秒的战场上,稍有不慎就是几百条人命的代价。所以潜艇随着外界黑暗将内部的灯光同步调暗,好让眼睛预先适应环境。这也正是潜艇内部昏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