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火锅店(海底捞关店300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实有三个跨不过去的坎)
近日,中国最大的连锁火锅餐饮公司海底捞宣布将关闭300家门店,股价受到关店消息的影响,股价出现了反转式大涨,盘中一度涨超9%,截至11月8日收盘,涨幅收窄至4.75%,报每股22.05港元。不过,至11月8日,以开盘价计算,海底捞今年以来股价下跌66.5%,市值已蒸发2323亿港元。
大批量关店背后折射出海底捞,乃至整个火锅行业发展的问题,短期内并不能解决。
有媒体分析认为,海底捞大量关店有两大原因,一是翻台率下滑直击命门,二是火锅行业风口或已过。真的是因为这两大原因让海底捞大批关店吗?显然并不是。更大的因素,应该是经济周期以及菜品乃至火锅店模式古典,与吃客对于创新化以及小而美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次关店只是海底捞断腕自救的第一刀,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面对激烈竞争,除了提高其门店和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元宇宙时代的餐饮模式也要重新评估了。
@紫竹商业评论 认为,海底捞进入关店潮的真正原因有三点:
1、经济周期。
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经济规律。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始向上,继向下,再重新向上的周期性运动,并具有明显的规则性,即经济周期。 在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阶段中。
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会从回升、繁荣、衰退最后至萧条,不断重复,此理论也被称为“康波”理论。中信建投策略周金涛因此提出人生发财靠康波,而我们对康波的理解,虽然一般在康波进入衰退之后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这一理论的重视。
一场疫情带来了世界性的经济增速放缓,加上经济周期本来也到了调整期,甚至只能说疫情是导火索,没有疫情,调整可能会缓和些,但疫情加速了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这次调整,恰逢经济周期衰退期,但正快速向萧条过渡。
2、盲目扩张。
“繁荣”和“恐慌”是经济周期中两个最重要的阶段。在繁荣后期,由于资本对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因而使生产成本逐渐加大或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但实际上这时已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劳动力和资源渐趋稀缺,价格上涨,使资本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大;另一种情况是,随着生产成本增大,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利润逐渐降低。但由于资本家过于乐观,仍大量投资,而投机分子也不能对资本的未来收益作出合理的估计,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资本的属性,对于餐饮行业,就是要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后,尽量扩大门店数量,规模化集中采购,单店零售,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但这就会造成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通过资本的杠杆盲目扩张,占领市场后多久才能发现这个新开的单店位置客流不合适?此时,继续熬还是及时止损?这都要资本说了算,而资本市场上,门店数量越多数据越好看,资本回报越高,所以,哪怕是赔钱也要扩张!
3、无暇创新。
这也是受资本属性所桎梏。资本是看好已经形成的商业模式而投资,投资的钱只能用来经营现有模式,怎么允许去创新、研发、试错?
后疫情时代以及元宇宙时代,吃客们对于餐饮的需求早已不是原来的吃饱、吃好,还要求更多附加的情绪价值,而反观海底捞等等连锁品牌火锅店,一切都 是几十年前的内容形式口味环境风格,吃还想要什么花样吗?本来没有这么高需求,但是,疫情催生了这些更高需求,比如,小而美的餐饮,肯定要完胜大堂热火朝天的火锅店,而且,疫情让人们尽量减少聚餐后,谁不想出来吃个更新鲜更具情绪价值的饭?火锅,谁在家都能做,没有什么增值的餐饮,肯定争不过家里的现代化厨房。
但是,有可能创新吗?海底捞不可能,这恐怕也是很多老板把一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做好,交给资本后,一般都选择全身而退的原因——创业者明知道这个商业模式不能一直复制下去,也明知道其软肋在哪里,但是,资本购买的就是成形的商业模式,而且绝对不愿意承担颠覆式创新的后果。这就像一个人重病了,也只能保守治疗,根本不能做任何冒险去动大手术。
所以,最终的结局,就是这样了。可以说,成也资本,败也资本,成也模式,败也模式。最终能解决海底捞的问题,恐怕还是要靠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