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怎么读(北京城“大栅栏”的由来)
九十年代到北京购物、游玩,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就是前门的大栅栏,这个景点在国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无晓,即使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气,可谓是闻名遐迩。
回顾历史,尽管大栅栏这条古老的商业街经历了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光耀如昨日,不得不让人称奇。都说大栅栏繁华、热闹,那么她到底繁华在哪儿呢?也许可以从老百姓流传的顺口溜窥探一二:
“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以上顺口溜说的就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其实不仅在早年间,即便在近代,大栅栏也是很多老北京人、外地游客最爱去的“购物天堂”。现如今在“老北京”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
头顶马聚源(帽店)资格最老,开业于嘉庆二十三年,最早为清朝政府专门做官帽的店铺。
脚踩内联升(鞋),赵家的内联升,咸丰三年开业,靠官府资助的万两白银起家,专门给官员做鞋子,独创“履中备载”。即将官员脚的尺寸记录备案,随时可做。民国24年,改做千层底布鞋,延续至今,依然是全国的名牌。人道是“穿得坏两双帮,穿不坏一层底”。
身穿八大祥(绸缎店),八大祥之一瑞蚨祥,最早开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家买卖开得最大的一家。鼎盛时期,它在大栅栏有四家买卖,雄踞八大祥之首,而且也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的老字号。
腰缠四大恒(钱庄),旧时大栅栏银炉票号钱庄无数,可惜现在无存,四大恒也不例外。后人将这四名歌谣修改,换成品茶张一元(茶庄)。
这些老字号,无一例外地都汇集在大栅栏这块“风水宝地”。
大栅栏,北京话读作“大拾烂儿”,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1900年义和团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旧繁华。
说起大栅栏的名称由来,存有不少记载,因为当年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最权威的说法是应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的大栅栏地区还叫做廊坊四条,因为附近还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直到清代才改名为“大栅栏”。
据明朝历史记载,明代孝宗弘治元年,京城廊坊四条地区入户偷盗现象非常多,搞得民心不稳。城里负责治安管理的百户(军官)王敏就上奏孝宗,说:“如今的京城,大街小巷众多,尤其是廊坊四条地区人口众多,而巡逻的官兵却非常少,这难免会防范不周,影响京城的稳定。因此,为了保障老百姓的安全,请皇上下令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路口设置栅栏,并于每日的夜间关闭。”皇帝接受了王敏的建议,遂在廊坊地区大街小巷的各个路口设置了一些栅栏。
后来该地区又经历了两次栅栏建造期。第一个时期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批准建了400余座外城栅栏。第二个时期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皇帝批准建了1919座内城栅栏,196座皇城内栏。因这些栅栏比周围其他胡同的建筑都高大牢固,久而久之,廊房四条这个名字就被“大栅栏”给取代了。
清朝末年的时候,德国人拍的关于大栅栏的照片,街口一个铁门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大栅栏”。由此可知,在清朝的时候,大栅栏的名字已然形成。
说起大栅栏,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事儿,那就是它的读音。许多外地游客来北京乘坐公交车时,都对售票员报“大栅栏”站名时,把该念为dà zhà lán的地名,报作dà shí làner而感到好奇。其实这个问题曾经不知困扰过多少初到京城的人们,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笑话和尴尬。
那么“大栅栏”三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呢?现如今老北京人都将大栅栏说成大市(音shì)栏,而根本不念原词本音大栅(音zhà)栏,民间流行的这个京味儿的叫法特殊,音词始终无从查考到其渊源,成了一个未解之谜。相关学者认为大栅栏的读音属于地名的特殊读音,这种读法属于保留古音。
而部分播音教材专门谈到“大栅栏”作为北京的一个地名应读为“dàshílà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