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力(成功的背后,是超乎想象的承受力)
文 / 易瑾还
很多年前,朋友刚从大学毕业,他和哥哥揣着仅有的10万元在广东创业。不幸的是,他们遇到骗子,10万块转眼就没了。
被骗的过程,朋友没有详细说,事后提起当时的心情,他说当天晚上差点就想从住的楼顶跳下去。
我完全能理解这种绝望。对一个人最大的打击,就是出其不意,一夜之间剥夺他的所有。
心有余悸的朋友,从此不再涉足商业和创业。他重新回到学校读研究生,后来去高校当老师,成为一名教育界的公务员。再后来,他继续攻读艺术类的博士。这件事留下的心理创伤,也影响他的一生,他变得对任何人事物都小心翼翼,很难再信任别人。
01
一个人的格局和承受力,是抽象的,但可以描述:
你可以想象一只500ml的矿泉水瓶,一只1.5L的矿泉水瓶,一只大水缸,一个湖泊,一条河,一片大海。
我们常说“海量”,就是指一个人的肚量无限大。
一个人在顺境中,看不出承受力;只有在逆境中,才显露出来。
如果你的承受力只有500ml,那么打击压力达到600ml,人就会精神崩溃;而同样600ml的打击,对1.5L的人则可以承受;对承受力像大海一样的人,则几乎没有影响。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开车撞到一个骑摩托车的老爷爷。当天,老爷爷的孙子上门暴打小伙子一顿,还追索6万元的赔偿费。小伙子性格内向,正失业没有工作,家境也不是很富裕,当天晚上他发信息和女朋友告别后,就在屋里上吊自杀了。
这种悲剧,令人同情。从侧面可以看出这个小伙子的承受力是很差的。
02
从以上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大众,或者普通人的一般承受力水平。
一个人的承受力有两部分组成:天生的承受力 后来锻炼的承受力。
天生的承受力不可控,与生俱来,因人而异;而后来锻炼的承受力可以自我控制,像运动员练习举重一样,通过一点点的加码,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你每遇到一个打击,能承受住,克服后重新出发,承受力就会增强。
对应尼采说的话,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我们都知道“华为”,有些人不知道“任正非”,他是华为的创始人。
因为有任正非,华为从1987年只有6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今天在全世界有20万员工,年营业额逾800亿美金,可以和美国思科抗衡的世界级大型企业。
任正非的成功,让人羡慕嫉妒恨。
我想说的是,任正非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因为他拥有超乎想象的承受力。
华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立的?
是在任正非一生之中最黑暗的低谷创立的。
80年代,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在深圳一家国企下的子公司当经理,不幸被一家贸易公司骗走200万元。80年代的200万元,是一笔巨额资金。他被公司除名。
任正非面临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他已经43岁、失业、离婚、负债200万元、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一家人挤在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做饭、吃饭只能在阳台解决。
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死几百遍的心都有了。
任正非之所以能成就华为,其格局和承受力,一开始就已经埋下。
他迅速从打击中恢复,决定创业。
他和几个朋友凑集到2万元,在一个破旧的仓库里成立华为。为了活下来,华为在最初的时候,只要能赚钱的东西都卖,比如:保健品和减肥药。
后来通过代理香港的交换机,再到自主研发交换机……经过30年艰难的奋斗,华为才一步一步成长为今天的科技创新公司。
我的父亲有个朋友,在八九十年代,也去深圳做过生意。
他现在一提起深圳,就后悔自己当初没在深圳买几套房,或者买几块地。那时深圳的房子很便宜,他手上又有资本。他说如果当时入手几套房,现在不用干活都赚翻了。
机遇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或者说,机遇是人顺着一个时代的势,自己创作出来的。
不同格局的人,不同承受力的人,能抓住不同的东西,爬上不同的人生高度,这就是命运。
03
不单是商业,包括文学、音乐、科研……各行各业,但凡是成功的人,他们身上都有超乎想象的承受力。
1996年,34岁的马云,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跑业务,推销黄页。当时没人相信他,甚至有人说他长得就像一个坏人。
遭受这样的打击,马云坚定地说:“再过几年,北京不会这么对我。”
事实证明如此。
马云成功的每一步,都付出巨大的努力,支撑他的,是超乎想象的承受力。
马云打开欧洲市场的第一次推广会,只有3名观众。他激情洋溢地演讲完后,问下属:“讲得如何?”
下属回答:“讲得很好,就是观众少了点。”
马云自信地说:“没事,下一次回来的时候,一定会爆场。”
后来,果然如此。我看过那个爆场的视频,当一个商业平台,被赋予最先进的科技以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为他鼓掌。
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不是智商,不是出身,不是运气,而是战略眼光,毫不怀疑的自信以及屡败屡战的战斗力。
在文学界,获得诺贝尔文学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年轻时被拒稿,没有收入还坚持写作,一直写到40多岁才有稳定的稿费收入;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被出版社拒稿12次后,才找到出路;日本指弹吉他的名人押尾光太郎,在他的第一次演奏会上只有3名听众;中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常年埋头做枯燥的实验,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才发现青蒿素。
古人说:有容乃大。
那些成功人士的背后,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承受力。
就像一栋大楼,要建得越高,根基就必须打得越深。
不要相信被人吹嘘的成功捷径,真正的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失败后的继续努力。
互联网时代,来钱快的东西,几乎都要付出代价。
一个人想要有做作为,就要从现在开始,从增强自身应对打击的承受力开始,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