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的意思(陶渊明一首消极颓废的诗,却被家长拿来鞭策孩子,老师都改不过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用一个"误"字,便把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仕途理想给概括了,他在官场挣扎了三十年,一万多个黑暗日子堆积而成的岁月的泥泞,竟还能生长出一枝傲然挺立的菊花,娇而不躁,艳而不媚,诗意地栖居于那片悠然南山。
自陶渊明选择悬车致仕之后,他便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一不慕名利,二不求生活质量,三自绝于喧嚣尘世,陪伴他的唯有:诗,酒,狂。
看似逍遥快活,可陶渊明心中也有难念的经,那就是心系天下与懒散度日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虽说隐了匿了,但他毕竟脱离不开古代读书人为国抱负的价值观,自己越是悠闲,心里就越是内疚。
更何况,他的头上还顶着那么多的历史第一。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史上第一个写下大量饮酒诗的文人,无酒不可欢;拥有明星粉丝最多的诗人之一,李白、王维、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辛弃疾……
然而,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远不如我们想象般平静,他的生活也不是第一该有的富足生活,而是十分拮据。原因很简单,一来他没有固定收入,其次他的钱几乎都用来喝花酒了。他曾写下不少作品,无不流露出他因喝酒误事而产生的悔意。
50岁那年,已经辞官八年的陶渊明,或许内心仍不屈服,但他的确已经对这种无忧无虑、随遇而安的生活上瘾了。于是,他一连写下数首诗,来表达自己消极的心情。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非常有名,尤其最后四句堪称千古经典,经常被老师拿来勉励自己的学生,而家长们耳濡目染,也学着用来鞭策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是一个大误会,倘若我们纵观全诗来理解,才能清楚陶渊明在这首诗里主要阐述的观点是:感喟生命之短暂,慨叹人生之无常。
他开篇就表达出了人生苦短的思想:人生在世,就如那无根的木,无蒂的花,又如那田野里被风吹起的尘土。随风流转,随波逐流,早已不是本来的模样了。这很明显是"消极人生观",颓废的处世态度。
紧接着,中间的四句,陶渊明又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来到世上大家都是兄弟,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有行乐的机会就要抓住,有酒喝就要与邻居一起分享。这是明显的"享乐主义",有着浓烈的趋乐避苦的欲望。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四句有时候也被不少家长拿来勉励孩子,珍惜时光,努力奋进,但有的老师却清楚这首诗的真相,可听惯了错误的勉励,孩子的观念却无奈怎么也改不过来了。
实际上,陶渊明的本意与我们所理解的大相径庭,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激励谁,而是为了抒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既然人生这么短暂,社会这么黑暗,欢乐又这么难得,那还等什么,就趁此刻,嗨起来吧!
理解一首诗,不仅要从字面意思入手,还要考虑到诗人当时的所感所受,还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常言道,玩物丧志,陶渊明长期玩赏山水、沉溺菊酒、不思劳作,自然会产生这种无拘无束的依赖感,逐渐养成了只顾享乐的习惯,所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消极思想,也是在情理之中。
读这首诗,如果只到表层,那自然会受到勉励,陶渊明也随之变得高大起来,一副于苦难中振奋的形象;可如果读到了深处,那么则会使人感到迷惘与困惑,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沉痛,而陶渊明也不再那么仙逸,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