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人气不再的北京前门大街,本地人不去,外地游客拍完照就走)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自己的步行街,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则可能拥有不止一条。传统的、现代的、以美食为特色的、以赏景为特色的...步行街的模式可谓多种多样。在首都北京,有一条在全国家喻户晓的步行街——前门大街,一直以来,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只要来到北京,都要在这条大街走上一遭。
从熙熙攘攘到人气不再
资料上这样介绍前门:中轴线南端的前门大街,是世界上最为拥挤的街道之一,也是老北京最热闹的地界儿。然而,经过多次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人气不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前门大街在北京的位置也有些尴尬,它不是最古老的,鼓楼商圈的烟袋斜街比它更古;它也不是最热闹的,代表现代商业的王府井步行街比它更有人气。
一直以来,前门大街仿佛自带“争议体质”,本地人很少会去,它更像是面向全国人民的旅游步行街,旅游团和节假日为它带来一时的熙熙攘攘。但是大家往往看个热闹、拍个照片就走了。旅游团的客人一般不会安排在前门大街用餐或消费,做了攻略的自由行客人自然也知道性价比更高的去处。
因此,前门虽然商铺多,老字号更多;近200家商铺中,老字号占了16%。但是仔细观察的话,每家店的客人却不多。网购的发达更让北京制造的老字号特产不再奇货可居。一遇疫情跨省游叫停后,前门大街便更加冷清。
现在的前门大街美观又整洁,而在2008年改造前,前门大街两边的胡同里住着许多居民,市井气息十足,也供养着这里过去“人挤人式”的热闹;老北京们对于前门大街的美好记忆,也停留在了那个时代。大批胡同居民腾退搬迁后,前门东区已成了人口低密度区;这条大街也渐渐成了“唯游客式”的步行街,许多北京人表示这里改造后变味了。
从明代延续而来的繁荣与辉煌
写前门大街,不得不提一下这里过去的辉煌。明初时,为了使皇城正面有足够数量的百姓聚集,朱棣下令拓展南城,为从南方来的移民们修建廊房供他们居住;而首要条件就是商业圈的建立,今天我们称之为“生活配套”。如今前门地区南北排列着的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及大栅栏(原廊房四条)皆源于此。
明嘉靖29年(1550年)北京建外城前,这里是皇帝出城赴天坛的御路。建外城后,前门大街(过去叫正阳门大街)成了外城主要的南北街道,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全长800余米。大街上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聚集地。
过去这里有鱼市、肉市、布市、粮食市、珠宝市、灯市、车马店、旅馆等、戏院、银号、茶楼等等各种功能的商业,几乎囊括了平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数百年前的廊房建造者,绝不会想到他们的“生活配套”,竟会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商业名牌的发源地。
北京本土老字号的聚集地
现在修缮一新的前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无不在卖力诉说着前门大街过去的故事。仔细查看,发现都与这条街上的老字号、老品牌有关。与前门大街垂直的大栅栏商业街,过去是廊房四条。这里聚集着最为著名的中华老字号,经营范围涉及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百年的声誉成就了不少商家。
早自清末民初,京城就有“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样的商业口碑。而就在前门大栅栏区域、征服无数王公贵族的瑞蚨祥绸布店;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的内联升;令慈禧太后垂涎不已的天福号酱肘子等都在继续着自己的商业传奇。还有广为流传的全聚德烤鸭、都一处烧麦、六必居酱菜、同仁堂药铺、张一元茶庄、月盛斋酱肉等等,仍在彰显着这条百年商业步行街过去的地位与繁荣。
五牌楼与正阳桥
人气不再,名气不减,前门大街依旧是那条在外地游客心中份量极重的步行街。北端标志性的五牌楼,是2008年复建的,在之前的几百年里也经历改建拆除重建多次。它正对着正阳门箭楼,是整个前门大街最标志性的一景。牌楼中间有“正阳桥”三字,正阳桥下曾是内城的护城河,位于五牌楼以北与正阳门箭楼之间。桥与河,均已湮灭于历史。
步行街上,老北京的铛铛车依旧“招摇”过市;它曾是古都风貌中的一个历史记忆,现在继续带着过往在时光洪流中前行。根据官媒的介绍,未来的前门,将被打造成一个“国潮范”的网红打卡地,借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作为北京中轴线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前门大街可以尽早走出困局,和中轴线一样永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