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主义(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教育是本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1899—1977年)、艾德勒(1902—)、法国的阿兰(1868—1951年)和英国的利文斯通(1880—1960年)等人。(1)永恒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永恒主义教育理论是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给教育实践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发展起来的,它以古典实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指责进步主义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受教育者对绝对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永恒道德的掌握,将教育看作是没有目标的不确定的过程;第二,忽视儿童智力和理性的发展,过于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仅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长、活动和个人经验的满足;第三,将…
永恒主义教育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即认为“一般”(“共相”)地先于“个别”(具体事物)而客观存在的,“真理在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因此,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不变的、永恒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永恒的人性,教育的基础是永恒不变的“实在”所构成的永恒知识与伦理原则。其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知识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因此,教育在任何地方应当是相同的。”“我们已经指出,课程应当主要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抽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因为它们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想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14因此,永恒主义者十分重视完备的课程体系,他们提出了一个几乎“包括人类知识总和”的课程体系,通过它来教授学生以基础科目,使他们认识世界的永恒性,并发展他们自己的理性。为实现此目标
<h2>赫钦斯永恒主义思想中: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有什么?h2>人类的天性中间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就是人的本能,那就是吃喝拉撒睡,这就是他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