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的种类(这些鱼你都认识吗?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 二篇)
淡水鱼,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 狭义的说,系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下面是淡水鱼有哪些,淡水鱼图片及文字说明,带你认识生活中最常见的淡水鱼
叉尾鮰(chā wěi huí)
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其体形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有须4对,胸鳍胸位,腹鳍腹位,有脂鳍,背鳍鳍式,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成鱼的斑点则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
中文学名:斑点叉尾鮰
别称: 沟鲶、钳鱼、河钳、叉尾、钳猫。
翘嘴鲌(qiào zuǐ bà )
学名翘嘴红鲌,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其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经济价值。
翘嘴体长而侧扁,头背面较平直,上颌短,下颌厚而突出并向上翘,体背部及体侧上部灰棕色微绿,体侧下部及腹部银白色。翘嘴最大的个体达10千克左右,是鳊鲌亚科中最大的一种鱼。翘嘴分布较广,长江干流和支流及其所属的湖泊,黄河水系的东平湖,珠江水系、红水河、滦河流域的某些水库和白洋淀等水域都是它们生活的地方。翘嘴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持续摄食性很强,一年四季不论是春雨炎夏还是秋闷寒冬,只要有摄食条件,它总是不停地吞食。翘嘴喜欢在河湾、湖湾、港汊等浅水、缓流、水草多、昆虫多的水域,也经常在有人洗菜、淘米的水域和进水口觅食。翘嘴游动迅速,如离弦之箭,平时游弋于水域上层,觅食以视觉为主,但嗅觉也很灵,嘴大贪食,不顾死活地见饵就抢。成鱼的翘嘴以小鱼小虾为食,有时也跳出水面,捕食贴近水面低飞的昆虫。垂钓翘嘴一般都用小鱼、河虾、蟋蟀、蚂蚱、蝼蛄、螳螂、飞蛾、蜻蜓和生肥肉丁等荤饵。
中文学名:翘嘴红鲌
别称: 翘嘴鲌、白鱼、大白鱼、白丝、鯮鱼、噘嘴鲢子、翘嘴。
黄颡(huáng sǎng )
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编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
中文学名:黄颡鱼
别称:黄角丁、黄骨鱼、黄沙古、黄辣丁、刺黄股、嘎伢、昂刺、刺黄股、戈牙、黄腊丁、黄丫头、黄公鱼。
土鲮 (tǔ líng)
学名:Cirrhinus molitorella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种,鲤形目、鲤科。该物种产地在中国。身体延长,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鳞片中等偏大。体侧胸鳍后上方有数片宝蓝色半月形斑纹的鳞片,呈菱形分布。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在天然水体中,鲮鱼会舐刮水底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着生绿藻、硅藻、丝状藻类等),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
中文名称:鲮鱼
别称:土鲮、雪鲮、鲮公、花鲮、土鲮、雪鲃。
麦鲮(mài líng )
学名:麦瑞加拉鲮,是上世纪90年代从印度引进我国试养的新品种鱼,目前已成为我国各地池塘混养的优良品种,是两广和海南、福建、云南省一带重要经济型鱼种。麦鲮形状很像草鱼,身体较长、近似圆柱形,腹部圆而平直,背鳍处微隆,尾鳍宽,为深叉形,眼为红色。
麦鲮为底栖鱼类,喜活水,善跳跃,常靠近岸边觅食。其个体大,适应性强,无论在水库、湖泊、池塘、江河中都能正常生长,耐低氧和抗病能力较强,抗寒能力显著高于土鲮,当水温降至7℃时,仍能正常活动。麦鲮的生长速度比土鲮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可生长成300克以上的个头,最大的个体可达8000克以上。麦鲮属杂食性鱼类,食性范围宽广,主要摄食浮游植物、高等植物、有机碎屑以及麦麸、玉米粉、花生麸等。
中文名称:麦瑞加拉鲮
别称:麦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