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简介(张伯驹简介 生平)
<h2>民国四公子的介绍
民国四公子(或近代四公子)是指民国时期四位有名家世的子弟。 关于四人身份的说法不一,张学良和袁寒云都见于各说。 四公子是(介绍父亲,民国官职为主)张学良,东北奉系大元帅张作霖的长子。 袁寒云,名克文,首任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次子。 溥东、清朝皇族、加郡王衔恭勤贝勒载治之子。 孙科,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儿子。 张伯驹,直隶都督张镇芳之子。 张孝若,农商总长张的儿子。 卢小嘉,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 段宏业,民国执政段祺瑞之子。 张伯驹写的《续洪宪纪事诗辅注》 (人叫近代四公子,一人寒云(袁克文),二人余张伯驹),三人张学良,四、一人卢永祥之子卢小嘉,一人张謇之子孝另外,一个是红豆馆的主溥东,两个是寒云,三个是余,四个是张学良。 郑逸梅《清娱漫笔袁寒云的一生》列张学良、卢小嘉、张孝若及袁寒云,不含张伯驹。 林庚白认为袁世凯因病去世,四公子不包括儿子袁寒云,应该改为孙科。
<h2>张伯驹是什么民族
张伯驹( 1898—1982 ),字家骏、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老师,河南项城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3月14日出生于官场之家,张锦芳之子,继伯父张镇芳之后。 他与张学良、溥东、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的文化奇人。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业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张伯驹幼年入私塾,后赴天津新学书院就读。 1916年进入袁世凯混合模范团骑兵科,毕业后先后在曹锷、吴佩孚、张作霖部任调参议等职。 不满军阀混战,从1927年开始投身金融界。 经盐业银行总管理处审计,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理事。 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去了西安一次,致力于写诗。 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业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 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联盟,担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运动。 北平解放后,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理事、首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联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文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冤屈。 1972年周恩来得知后,指示聘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晚年曾任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究会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 1982年2月26日死于北京。 终年八十二岁。 1958年被归为右派分子,1980年则平反了。
国宝心醉藏品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书画古迹的收藏。 他从三十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起初出于爱好,以保存重要文物不流失为己任,但他投千金,卖家财不改志。 例如购买过中国传世最古老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老古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 他手中积累的书画古迹,据看过书《丛碧书画录》的人介绍,多达118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藏。 云:“生前兴乱,厌书少书,三十年后嗜好书画,见古迹巨制举债敛财,见笑不悔。 ”一个《游春图卷》把他从豪门巨富变成债台高筑,甚至被土匪绑架,生命危险,“宁死魔窟,决不允许变成卖房藏”,那种传说般的邂逅,将永远流传下去
不惜代价,不惜生命保存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之诚,也是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和热爱。 张老师慧眼识宝,收藏书画,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他的藏品中,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双璧双璧。 此外,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是艺术史中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投入巨额资金收藏、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史(金碧青绿色山水画家)视其为全民族的文化遗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张老师夫妇陆续将收藏30多年的书画古迹捐赠给国家,将这些文物奉为博物馆的瑰宝,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965年,张伯驹把《百花图》及其他古书画共计30余件藏品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当时吉林省有一位文化工作者,名叫宋振庭,他握着张伯驹的手说:“张老师一下子把我们博物馆发财了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京剧迷得造诣很高
张伯驹老师在京剧艺术上的造诣
和声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爱京剧,曾自言八岁时在下天仙戏院看杨小楼九阵风的戏。青年和中年时,正值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后看余叔岩戏并向余的琴师李佩卿学戏一年内即能彩唱。张伯驹学京剧严守传统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但他对余叔岩的剧艺,却是熏陶得比直接学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纪梦诗》也记载他学戏的情况,“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为什么“未传犹有太平桥”呢?余叔岩曾对张伯驹说过:“过桥一场,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敌将一枪刺前胸,须两手持枪硬僵尸摔下。饰敌将者,检场者皆须在行,否则易出危险。”所以这场有危险的戏未传张伯驹,可见余叔岩对其倾尽心力,备极爱护。
民国二十六年他四十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在京剧上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他饰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陈香雪的司马懿、钱宝森的张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军带报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馆,当天盛况真是空前。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以杜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剧曾拍摄了纪录电影,传闻原版后流入美国,不知确否。
诗词超逸书法见工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他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便有一两千首。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他天资超逸,而又翕然尘外,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
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张伯驹是个“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利如尘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词,按周汝昌先生的话说,“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张伯驹先生词集序》)”,多写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细腻,自然超逸。长调则哀感顽艳,婉丽凄清。小令则格高韵远,极尽缠绵秀隽之致。用自然之眼观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为现代词家之楷模。
有人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
周汝昌: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史树青:我们近代没(接触)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国画大师刘海粟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百花图》宋代杨婕妤(jieyu)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分为十七段,每段画一种花卉或景物,画笔精丽,书法俊秀。这幅画卷被认为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张伯驹本人也对其加盖的收藏印章。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