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騄(许宝騄的贡献)
<h2>许宝騄的个人生平
许宝鯸1910年出生于北京。 他来自浙江杭州,祖父是苏州知府,父亲是两浙盐运使,是名门望族。 姐妹俩共有七人,他是最小的。 哥哥许宝驹、许宝骥都是专家,姐姐俞平伯是有名的文学家、红学者。
许宝鯸小时候和父亲一起赴任,逗留在天津、杭州等地。 大部分时间由父亲聘请家教传授,主修《四书》、《五经》、历史和古典文学,10岁后学习文言文。 因此,他的文学修养很深,用语和文章也很精练、准确。 1925年进入中学,在北京汇丰从高中一年级开始读,1928年毕业于汇丰进入燕京大理学院。 初中时,在姐夫徐传元的影响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上大学后,知道清华大学的数学专业是最好的,于是决定转学数学。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还从一年级开始读。 当时的老师有熊庆来、孙光远、杨武之等,一起学习的有华罗庚、柯召等。 1933年毕业取得理学士学位,考试合格赴英国留学,体检体重轻不合格,未能成行。 在那里尽情休养一年。 1934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曾任访问北京大学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斯古德的助教。 前后两年,奥斯古德在他后来出版的书中,提到了许宝鯸的帮助。 奥斯古德是分析专家,这两年许宝鯸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方面的演习问题,开始了一些研究。 1935年他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是与江泽涵合作的,都是分析的论文。 由芬布尔和阿蒂肯合著的《标准矩阵论》已经出版,许宝鯸精通排队工具,特别是分块运算技术。 所以这两年他在分析和代数两方面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36年,许宝鯸再次考上英国留学,被派往伦敦大学学院,在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获得博士学位。 1938年,许宝鯸发表了三篇论文。 当时伦敦大学规定,要想在数理统计方向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就必须寻找新的统计量编制统计量阈值表,但许宝鯸成绩优异,研究突出,最先被统计实习口述考试所取代。 1938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系主任奈曼受聘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荐徐宝鯸晋升讲师,接手在伦敦大学讲课。 1939年,许宝鯸又发表了两篇论文,1940年又发表了三篇论文。 其中两篇文章是数理统计学科的重要文献,是多元统计分析和内曼-皮尔逊理论中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他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定回国服役,终于在1940年前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钟开莱、王寿仁、徐利治等都是他的学生。 1945年秋天,他应邀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教授,分别在第一学期,学生中有安德森、莱曼等人。 1946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 一年后,他决定回国,谢绝了部分大学的聘请,回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1948年,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据了解,回国后不久就患上了肺结核。 他带病工作了很长时间,教育科研一直在进行,在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63年肺部发现空洞,对结核杆菌耐药时,组织多次安排他休养,但他谢绝,一个人领导三个讨论小组(平静过程、马氏过程、数理统计),带领青年进行科学研究。 他在60年代中期对组合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66年初,与段学复教授共同主办了组合数学讨论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断。 但他自己却不顾条件坚持科学研究,1970年12月去世时,床边的小茶几上放着钢笔和未完成的手稿。 1983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发行了《许宝騄全集》。 全集由钟开莱主编,编辑了40篇已发表的论文和未发表的论文。 1980年和1990年秋天,北京大学举办了两次纪念会,出版了《许宝騄文集》。
<h2>中国近现代有那些著名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陈景润、王浩、林家翘、曾远荣、赵访熊、吴大任、庄圩泰、柯召、许宝鯸、段学复、江泽涵、田方增。
一、陈省身
陈省身( ShiingShenChern ),1911年10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是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生前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60年起)、芝加哥大学( 1949-1960年
为了纪念陈省身的卓越贡献,国际数学联盟( IMU )特别设立了“陈省身奖( ChernMedal )”,作为国际数学界最高水平的终身成就奖。
二、华罗庚
华罗庚( 1910.11.12—1985.6.12 ),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我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典型群、自卫函数论和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列为芝加哥科技博物馆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命名为华氏的数学科学研究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三.陈景润
陈景润( 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现代数学家。
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
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四、段学复
段学复(1914.7.29-2005.2.6),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人,数学家,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民国三十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五、田方增,数学家。致力于泛函分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是在中国建立中子迁移数学理论研究组的主要学者之一。为发展我国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田方增是1947年秋考选为中法公费留学生的,赴法之前经反复考虑曾有进入拓扑群的研究之想法,但到法国后,被指定前往的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有关教授却与他想做的关系甚少。
1948年转巴黎大学,参与了H.嘉当(Cartan)在巴黎高等师范组织的讨论班,虽仍想致力于拓扑群之研究,但察觉到这与在国内所学稍有距离,故将主攻方向改为一般拓扑学、测度与积分和线性泛函分析,从此确定了他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倾向:泛函分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