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木兰围场)
<h2>木兰围场景色怎么样?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区内,与内蒙古库什滕旗接壤;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野兽密集的天然名苑。 在我国辽、金时代,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是有名的皇帝狩猎所。 1991年,国家建设部通过专家论证将木兰围场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形成区域小气候特征,降水量相对丰富,空气质量高。 蓝天绿草密布,勾勒出诗一般的保护区美丽画卷。
春夏,万顷松涛,清风习习; 广袤的草原,繁花似锦,游客游手好闲的时候,心旷神怡,不知有没有热度。 八月金秋,红叶满山,霜林葱茏,国内外游客和艺术家来此无数观光、摄影、写生。 到了冬天,林海雪原、莽苍苍、气象万千雪凯玉树,别有一番情趣。 丰富的冰雪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滑雪、狩猎的理想场所。
蟾蜍湖水蜿蜒于丘陵峡谷之中,是草原,这样“两山夹沟”的地形非常独特,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使这里成为摄影师的天堂。 参观的路径沿着山路走下去,从山坡的山顶可以到达湖边。 我在半山腰停下,不再前进,坐在草地上,看着万里无云的秋色宁静,走上走下天光,与水交相辉映。
这是我最喜欢的湖泊旅游胜地,整个蟾蜍水库黄绿交错,湖水、树木、倒影、远山水平丰富,甚至不需要摄影技术,随手是一幅风景画。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坝上地区,是清代著名皇家猎苑之一的“木兰围场”的一部分,隶属于国家一级旅游资源、国家AAAAA级景区。
“塞罕”是蒙语,意思是“美丽”; “堤”是中文,意思是“高岭”。 塞罕坝在我国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成为皇帝狩猎的场所。 从小就来过这里好几次,每次都叫上水库,从下而上张开的过程,也是养眼的过程!
这里曾经也是辽阔的荒原,水断而干,地无绿色,荒凉。 1962年,林业部在这里建造了机械林场。 56年来,几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育苗、植树造林,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度、最低气温-43度以上的高寒地区,成功建成森林总面积112万亩的北半球最大人工林场。 目前,这里已成为北京防沙源头、辽津水源、河北资源增长的宝地。
“百花齐放春香,夏凉秋意盎然,叶子茂盛,是冬天的温床。 ”金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木染得很美,各种强烈的色彩竞相妍儿,相映蓝天,宛如一幅彩色的油画。
<h2>木兰围场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辽朝时期,这里是辽帝避暑狩猎的地方,被称为“千里松林”。 清代,这里是蒙古喀喇沁杜鲁内罗王萨斯和翁牛特镇国公吴塔特的领地。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首次北巡西外,看中了这座“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胜抱神京”的地方。
1681年,康熙进行了第二次北巡,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献牧场”的名义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围猎场。 这座清代皇家猎苑成立于此,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
康熙二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经过前后一百多年的新建和扩建,木兰围场逐渐定义为72个围场。
设置包围原因:
木兰围场优越的先天性地理环境让清帝选择这里作为王室狩猎场。
木兰围场北辖蒙古,南接近京师,右接察哈尔,位于沙漠南蒙古诸部之中。 在这里设立围场,可以近距离接见、宴请、赞扬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组队包围。 这也是防止俄罗斯入侵,防止少数民族分裂的战略方针。 与此同时,王公大臣得到皇帝的许可可以陪同木兰处理政务,皇帝“驻扎从政,接见臣子,如宫”。
清初,这里是蒙古王公游牧之地,林木葱郁,水草丰茂,动物众多,野鹿成群,虎、麋鹿和其他野兽数不胜数。 根据《清圣祖实录》,康熙曾经在这里射杀过无数豺狼虎豹,最多一天射杀三百一十八只兔子。
木兰围场的高山、草原、峡谷、丘陵都有,为八旗官兵和皇子皇孙假借围场之名练兵提供了适宜的地方。 当时的狩猎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露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