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贞(李孝贞)
<h2>历史上姓李的大人物
1、李世民( 598年1月28日【据说是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 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唐朝高祖李渊和穗皇后次子,唐朝第
李世民少年从军,去雁门关救出过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被秦国公列,后晋被秦王列,先后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建立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李靖( 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是隋将。 后事李唐,为唐朝建立和发展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吐谷泥。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贞观二十三年( 649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 赠送司徒,并排都督,授予市里“景武”,陪伴昭陵。 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玄宗享有武成王庙,位于十哲。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更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书中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现已失传许多。 后代编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北宋时期登录《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又号)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为“李杜”。 为了区别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和李白合称为“大李杜”。
根据《新唐书》,李白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环)的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那个人爽朗大方,喜欢喝酒作诗,喜欢交友。
4、李清照
李清照( 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委婉语派代表,被誉为“永远第一才女”。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藏书非常丰富,她从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奠定了文学基础。
嫁人后,和丈夫赵明诚一起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 金兵进入中原时,流落南方,处境孤独。 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的生活,后期多哀叹身世,情绪化、感伤。 在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晰。 在词上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不要一家独大”的说法,反对用诗文创作的方法作词。
5、李自成
李自成( 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 小时候做过地主的牧羊人。 毕业于银川站。 崇祯二年( 1629年)起义,后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
荆阳大会时提出了分兵方向、四通八达的方案,得到了各部领导的赞同。 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续称呼闯王。 当时中原饥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成百万群众,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 1643年)在襄阳称王新顺,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乘胜占领西安。 崇祯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为“永昌”。 不久攻占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四月,多尔衮率领八旗军与吴三桂总兵会合,在山海关内外与李自成会战。 李自成败北,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参考资料:
李姓
<h2>李姓家族的历史和名人有哪些
一、历史:
李源发嬴姓,血缘祖籍东夷族首领皋陶,皋陶被任命为舜大理。 之后,以官命族为理氏,先为理氏,再为李先生。 得到姓氏的始祖是李利,李耳是十一世。
商朝时期,周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为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历史上称为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
二、名人:
李冰被称为陆海,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其间,李冰治水奇功,其筑堰指导思想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
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主持他和他儿子共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有名。 几千年来,这项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建了二王庙。 都江堰也成了有名的风景名胜区。
李玫,嬴姓,李氏,名悝氏,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战国时期魏的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早年师事子夏,魏文侯认为他与国家相辅相成,主持变法问题。 在经济上,推行“量力而行”和“善平籴”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国家主张丰年低价购买剩菜,荒年平价销售,以平粮价格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备歉收。 在政治上,废除了实行法治、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李牧、嬴姓、李先生、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白起、
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李信年轻时强壮勇敢,是秦国少壮派中较有为的显赫人物,同时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国俘虏韩王安、灭亡韩国后,秦王政派王翦率领数十万大军逼近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赵国。
参考资料来源:
李姓
参考资料来源:
李冰
参考资料来源:
李悝
参考资料来源:
李牧
参考资料来源:
李斯
参考资料来源:
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