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芳(黎秀芳)
<h2>中国的南丁格尔是谁h2>
中国第一个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是王珷,来自协和医科大学。
“患者没有医生,没有愿望的患者得不到保护,陷入无能。 ”。我国第一个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珷的这句话,鼓励每个护士勤奋工作,以免患者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王珷早年在北京贝满女子中学读书,进入燕京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校。 1931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护理专业学位。 1935年至193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获得理科硕士学位。
从护士学校毕业后,在医院工作期间,她发现半数以上的内科病房是感冒、伤寒、疟疾、肺结核、皮肤病、性病等传染病的患者,使她认识到在贫穷的中国,在治病前做预防工作是最大的节约。 为此,她报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教育区第一卫生办公室从事公共卫生护理和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 直到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被迫关闭并离开。 在此期间,她曾写过《公共卫生广播演讲集》,写小学1~4年级的卫生试验教学法和教科书,并在新鲜胡同小学试用。
1943年,王猯随护士学校部分教师逃离北平,抵达成都,在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协助护士学校准备复学,担任副教授。 在四川期间,她利用暑假和华西大学的社会系数人员一起去彝族地区考察,向彝胞传授卫生知识,帮助当地人搞好个人卫生。
1946年,王猯回到北平,任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护理主任,直至解放初期。
1931年至1950年,王珷培养的公共卫生护士近500人,遍布全国各地,部分在国外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夕,王珷接到了让她去英国留学的通知。 “我不能离开祖国。 特别是这个时候。 ’在她看来,理想殿堂应该建在祖国的土地上。 于是,她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
1954年,她在北京市卫生局教育科技部门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完善中等卫生专业教育,创办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兼任校长。 1961年任北京市第二医学院护理学部长。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程度的护理系,在聘请老师、扩建教室、编写教材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她创办了《护理杂志》,为数万名护士开辟了耕地。 现在她的学生遍布国内外。
1973年担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图书馆顾问,在她的指导下整理了许多外语文件。 1979年任第二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护理顾问。
王珷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 1950年8月,中华护理学会( 1964年改为中华护理学会)改组,王珷当选副理事长。
1952年朝鲜战争时,王镇曾代表中华护理学会,带领首批护士教育团队在沈阳后方医院培养护士长,在鸭绿江旁考察战场救护工作。
1954年创刊《护理杂志》,由王珷担任主编。 1977年中华护理学会恢复活动后,她应邀到各地参加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社会性。 王珷也是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她写了《家庭护理》一书,对宣传护理专业、普及护理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珷晚年的生活又忙又充实,虽然没有星期天,但休息日经常伏案工作到深夜。 八十岁的老人要参加组织中华护理学会的日常工作和学术活动,主编《家庭护理》,参与《百科全书护理分册》的写作,向全国许多省份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1982年,王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30年的夙愿。 1986年,王璿被英国皇家护理学院接纳为名誉会员。
王玓1950年曾出席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6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群英会1978年出席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1982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协积极分子,出席表彰大会。 她忠于职守,严格律己,正直诚实,平易近人,处处以身作则,助人为乐。 她对年轻一代的护士寄予很大的希望,不断给她们鼓励和启发。 她也受到护士们的广泛尊敬。 她不愧为全国护士的典范。
1983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布第29届奖章授予通知,授予中国优秀护理工作者王站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 这是新中国护理人员首次获得的最高荣誉。
1983年9月,王璿当选中华全国妇联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00年9月4日,王産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国家一天都要有士兵,一天都要有护士。 护士的工作要像田园的水一样注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王珷对护理工作的诠释是她一生的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