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汗(固始汗)
<h2>藏语把湖称为“错”,如纳木错等,为什么青海湖的藏文名称却叫措温布?h2>
有人形容,在青藏高原特别是西藏境内旅行是一个“先犯后犯”的过程。 这里的“错”不是错,而是湖。 意味着西藏的高原湖泊到处都是,有时在旅行的途中湖泊会出现在视野中。 所以整个旅程经过一个个湖,再经过一个湖,自然就会“错一个又错一个”。
旅行途中不仅“先错后错”,“海参错”、“马旁雍错”以及“羊卓雍错”三大高原圣湖的“朝圣”,也是不少内地游客的不二选择。 尽管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咸水湖和内陆湖青海湖,但藏语名为“措温布”。 为什么和其他藏湖的命名方法不同呢?
本来,这是有历史理由的。 青海湖的藏语名,是蒙古名的译语,来源于蒙古语中的“克努尔(北约)”。 “克努尔”是“青海之海”,青海湖名称的三种语言(中文、蒙古语、藏语)都是含义相同的——青海之海,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
南岸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北岸是海北藏族自治州,西部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环湖的主要居民可以说是藏族同胞。 青海湖也是藏族同胞的圣湖,每年都有盛大的“祭海仪式”。 但这是目前的情况,在历史时期,青海湖的一个地区,是蒙古族同胞的世界性居住地。 也就是说,青海湖藏语名字来源于蒙古语翻译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占据青海湖地区的蒙古族主要是耶尔根蒙古。 明末清初,埃尔鲁特蒙古所属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建立西藏地方政权,实现藏区统治。 固始汗之孙罗卜藏丹津时,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蒙古各部权力,其他几个原因使罗卜藏丹津大为不满,起兵反清。
萝卜藏丹津的叛乱最终被清政府镇压了,这场战争改变了青海湖地区各民族分布的状况。 此后西藏民族逐渐成为青海湖环湖地区的主体民族。 但是,青海湖的名称继承了从蒙古语到蒙古语的译名。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这是藏语的原生义,但奇怪青海湖的名称为什么与其他高原湖的命名方式不一致。
<h2>噶尔丹策零天天找满清麻烦,逼得雍正西北两路用兵却不幸大败亏输吗?h2>
雍正很生气
青海和硕特蒙古是新疆埃尔途径四部之一,首领固始汗明末入藏青海,罗卜藏丹津是青海和硕特部后裔,固始汗亲孙,继承亲王爵位,青海和硕特部整体归清朝管辖。 康熙末年,胤禵率领数十万大军杀入西藏,肃清入侵准噶尔,准噶尔人返回天山以北。
到雍正元年,萝卜藏丹津想伸开膀子,摆脱清朝的管制,自立为王。 于是他勾结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伯坦,召集各部落首领放弃清朝爵位,复活了旧日本称号。 总之,事件发生后,年尧和四川提督岳钟琪在雍正元年的冬天,再次征服青海和硕特部,萝卜藏丹津穿女装逃到准噶尔。
雍正在问准噶尔要人,对方不肯给。 雍正很生气,我觉得巴拉克会打算盘,能行。 于是就萌发了从西北两路参军,一举平定准噶尔的想法。
到了雍正五年,很多改革大体上是成功的,政权稳定,财力雄厚,雍正觉得有条件解决准噶尔的问题。 两年后,两支军队进驻准噶尔,决定一举平定康熙朝活跃的准噶尔。 特别是同年,策妄阿拉伯人死了,他儿子策零继位。 雍正认为这是政局不稳、出兵的绝佳时机,这更是推动了他用兵的决心。
雍正准备得非常充分,主动抓住士兵的筛选和训练。 雍正五年( 1727年) 11月,任河南、山东、山西巡抚,各选步兵2000人,后勤。 命令河南总督田文镜买3000匹骡子,送到岳钟琪那里。 岳钟琪在青海和硕特叛变的早年建功立业,现已成为雍正西北战争的首选将官。 特别是岳钟琪向雍正提出车战建议,专门从事准噶尔游牧民族的骑马战,受到皇帝的支持。
清军出兵,忽见准噶尔使节特磊抵达岳钟琪军队,称萝卜藏丹津图谋杀害猊尔丹策零,事发后萝卜藏丹津被逮捕送往首都。 结果中途听到清军攻击的消息,再次送回伊犁。 现在准格尔要求和大清讲和,岳钟琪再三犹豫地向雍正如实报告了这件事。 但同时他也声称雍正怀疑他对准噶尔的诚意。 雍正再三考虑,命令岳钟琪找回特磊,然后随傅尔丹回到北京。
那时,发生了什么事。 元岳钟琪回到北京,让部下纪成斌护理宁远大将军印。 纪成斌觉得人多势众,把放马骆驼等牲畜的工作交给了副参谋。 但是搜查岛怕冷,整天躲在山谷里晒太阳,喝酒玩耍。 结果,猊丹策零率2万人来抢劫,一下子夺走了10几万头家畜。 然后在总兵樊廷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回了大部分家畜。 岳钟琪回到军队,才知道这件事。 但是,闹事的是满员,他很矛盾。 最终岳钟琪轻报了这件事,然后抢走了大部分的驮马作为胜利的事迹向中央报告。 雍正大喜,特别夸奖岳钟琪。
雍正九年( 1731年),猊尔丹策零派出大策零敦多卜(人名)、小策零敦多卜(人名)人名)率领3万人,率领东犯北路军营。 要知道北路军队是由满员的富尔丹率领的。 人早就不是当年被困的那些人了,早就腐败堕落了。 猊丹策零派出间谍进行小计,公布了萝卜藏丹津谋反的假消息。 大策零是叛乱,只有小策零带着军队来到了东边。 傅丹勇敢无策,真相信,轻装上阵,一万人迎敌,结果被人找得七零八落。 两个副将死了,一万人了
出去,二千人回来。雍正知道这件事以后,居然主动掩盖傅尔丹的愚蠢,还把自己用的腰带赐给傅尔丹,鼓励他再战。总之,中间还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斗,噶尔丹策零也无力再发动进攻。雍正在军前斩了好多将领的头,损失都挺惨重,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但是大清是客场作战,光那个运输成本中央就快负担不起了。这几年的西北用兵,人力物力消耗非常大。用兵前,国库有五六千万两银子。雍正末年,国库只有二千多万两,大部分都花在西北战场。将帅选来选去都不满意,杀头,降调已经不起作用了。傲气的雍正,这次终于认怂了。1733年5月,决心撤兵,和噶尔丹策零议和。但是议和也不是那么顺利,反反复复的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的时候,噶尔丹策零才同意以阿尔泰山作为准噶尔与喀尔喀蒙古的分界线,保证不再欺负蒙古兄弟们。
西北用兵的失败,是雍正一朝少有的失败。这次雍正似乎没有秉承以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对准噶尔的态势不明,盲目自信,其实在上帝视角看他几乎是盲目的。而他所用的那几个将帅,几乎也跟他一样,受尽敌方间谍的愚弄。尤其是雍正的将帅更换太勤,稍微有点不利,雍正第一件事就是换将,这其实是对军心最大的动摇。比如说岳钟琪,一点点小失败,雍正就立刻露出不高兴的脸色,要知道,在之前岳钟琪是非常得雍正赏识的。
但最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满汉矛盾在这次战争中体现的一览无余。你别看八旗战斗力不行,但那是满人。八旗兵的待遇高过绿营兵,八旗兵还歧视绿营兵。但是真的打仗,还是靠绿营兵出力,八旗和绿营的矛盾持续已久。而雍正对的满汉的态度也很明确,从岳钟琪一路被撸掉,还有傅尔丹战败雍正对他的态度。两下对比就能看出来雍正偏袒满人的基本国策,虽然他嘴上经常说满汉一家亲。这样的指挥系统加上这样的作战系统,不败都有鬼了。
仍旧意义不小
虽然用兵的目标失败了,但仍旧有一定的意义。雍正没有做到自损八百伤敌一千,但是他起码也在一定的基础上削弱了准噶尔的军事实力,否则乾隆十全武功中的平定准噶尔哪那么容易,这都是他爷爷和老子给他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