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谥号(雍正皇后谥号)
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葬泰陵。45岁缵成大统,在位13年,享年58岁。这是一份雍正生卒年表,浓缩概括了他的一生,其中完整的记录下来雍正的名号,这些名号都有什么含义呢?古人起名非常讲究,或推衍生辰八字研究五行,或求神告庙卜卦问名,旨在后辈大智大勇福禄相随,鸿运当头,一生平安。古之学者都有名号,有人还有几个名号以示其志趣高雅。封建帝王的名和号与众不同,大多寄意岁运韶华,蒸蒸日上、长治久安、国运昌盛之意。雍正的姓名全称为雍正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是年号,爱新觉罗为姓,胤禛是他的名字。康熙诸皇子的名字第一字都从“胤”字,意即皇帝后代。第二字都取意义福祉连绵,吉祥不穷的字。胤禛的“禛”字即吉祥受福之意。在胤禛成为皇帝之前(皇子时代)就用这个名字代表他的身份。雍正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统政时期的称号,不同的皇帝做朝有不同的年号。年号大都取义为政通人和,国运昌盛之颂词。如:顺治年号意即顺利治理之意,康熙年号含义是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到了雍正则一反常态年号含有抨击世俗舆论得位不正之说法,是故雍正年号之意为“雍亲王得位之正”。在胤禛登基后,年号雍正就成为他的名字代表他的身份。举人汪景祺好研年号,在所著《历年年号论》中认为雍正年号有不详之兆。他说:“正字有一止之象”,历代年号中代正字的:金海陵王的正隆,金哀宗的正大,元顺帝的至正,明武宗的正德、明英宗的正统都不是吉兆,看来雍正朝只有13年似与此说有关联。谥号是指古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号则由朝中礼官议定,一般来讲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含义的字组成。通常是一连串赞美死者生前政绩功德的颂词。雍正死后尊谥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宪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此文白话易懂,只是句无标点,若读者四字一停顿,四字一逗点后再通读,意义就浅显易懂了。后人多嫌此谥号太长过于累赘,故简称“宪皇帝”。宪即法令之意,宪皇帝当是褒扬雍正执法严明之意。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朝开始,每一个朝代的第一皇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或世宗等,到清朝这一奉祀名号依然存在。由于雍正不是开国元君,故庙号“世宗”清人一般把他的庙号与谥号合并称呼为“世宗宪皇帝”。陵号,是为死皇帝的坟墓所起的尊号。雍正陵号“泰陵”。“泰”字,清《内阁鸿称册》有二意:循礼安舒曰泰;临正无慢曰泰。我们认为“泰陵”之“泰”取第二意比较准确,它的意思就是说褒扬雍正一生朝乾夕惕勤劳王事。选自崔彦编著《雍正百谜>
<h2>雍正谥号为什么叫做宪h2>楼主你理解错了
雍正皇帝的谥号就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而不是最后的一个“宪”字
唐朝之前的皇帝谥号一般都是一个字的
后来唐代皇帝生前喜欢上尊号
这些尊号在皇帝死后就成了谥号
或者再加一些溢美之词作为谥号
唐之后的皇帝只有康熙爷一个人生前没给自己加尊号
他说这是“相沿陋习”、“以欺不学之君耳”
如果照你那么理解的话
那顺治帝就应该是“章皇帝”而乾隆就应该是“纯皇帝”
这说不过去
至于2楼说的《逸周书·谥法解》里的那些谥法
都是周朝时候的事儿了
后来的意思差了很多
而且谥号是人死后追加的
古人认为“死者为大”
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一般来说谥号的解释朝着好的方向
解释得也会很隐晦
比如说“灵”字
解为:乱而不损曰灵
实际上的“灵”是又乱又损
把国家弄得残破不堪了才给这个谥号
至于你问的“宪”
谥法里解:博闻多能曰宪
但实际上给这个谥号意思是一般般
虽然有政绩
但是没有很大的文治武功
清朝人尚武
康熙爷的战绩不用说
后面的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唯独雍正没有
所以“宪”的解释应该是一般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