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具体分析)
<h2>范爱农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合原文回答
范农是一个热爱祖国、顽固耿直、随波逐流、不乘火焰的人。
《范爱农》通过描写范爱农的悲剧境遇,揭露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知识分子的摧残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深刻揭露和批判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
通篇使用白描的手法,用朴素的语言具体描绘人物。 写下爱农的外表,“这是一个高个子、长头发、白眼睛、黑眼睛的人,看人总是显得很微小”,“他穿着古装大褂,穿着破鞋,看起来很冷”,“瞪着他的白眼”
范爱农和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鲁迅。 1912年,范爱农溺亡,作者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悼念。 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11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25日《莽原》月刊第一卷第24期,后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关于范爱农的死,1912年夏历2月27日,范爱农在给作者的信中说:“在这样的世界里,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盖我辈生傲骨,不能随波逐流,只能死,根本没有生理。” 作者怀疑他可能是扔到湖里自杀的。
<h2>范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范爱农( 1883―1912 ),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 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
浙江绍兴皇甫庄人。 他3岁失去父亲,5岁失去母亲,出生在妹妹和祖母抚养的破格幕僚家庭。
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学习期间。 在徐锡麟的教导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经营的擅长门生之一。
1912年,落水遇难。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书中特别写了《范爱农》表达对他的同情。
扩展数据:
1905年冬范爱农和徐锡麟夫妇一起去日本留学。 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应陈子英的邀请去横滨接他,从那时开始认识范爱农。 官员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把师母拿的绣花弓鞋翻了过来,鲁迅看了之后嗤之以鼻,摇了摇头,被范爱农看到了,范爱农从此对鲁迅很不满。
范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鲁迅又看不过去,摇了摇头。 1907年,日本留学生接到安徽巡抚恩铭被暗杀、范爱农老师徐锡麟被杀的消息,开同乡会时,他反对鲁迅等人发电回国的想法,与鲁迅为敌,从此一直与鲁迅为敌。
此后,范爱农因没钱上学,受到鄙视、拒绝、迫害,不得不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 革命前一年再次遇见鲁迅,两人认识了。 范爱农解释了当时为什么和鲁迅作对,鲁迅道歉,冰释说两人以前成了好朋友。 绍兴光复后,范爱农很高兴去绍兴拜访鲁迅。
鲁迅当师范学校校长,范爱农当鉴学,工作认真勤奋。 新闻馆事件发生后,鲁迅去了南京,范爱农失去了工作,失业陷入贫困。 一次和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 范爱农的一生展现了当时正直知识分子的处境和状况。
引用数据源:
范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