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端平入洛孟珙在干什么)
<h2>端平入洛是南宋收复北宋的行动,怎么成为导火索的?h2>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辽国和北宋相继灭亡,称雄北方百年之久的大金王朝,在蒙古和南宋的共同打击下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灭亡。
这一仗之后,金国倒数第二位皇帝金哀宗的遗骸被宋蒙两军主将孟珙和塔察尔瓜分了。 孟珙带着它回到南宋都城临安,宋理宗喜极而泣,随即拜谒太庙,向祖先诉说靖康百年之耻,最终得雪。
但是,在南宋举国欢呼之际,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接近。
本来,宋蒙两国联军灭金时,金国原占河南地区的归属没有明确规定。 而蒙军灭金后,因停职等原因撤离该地区,使这里成为“无主之地”。
这里所说的河南,区别于今天的河南省辖区,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河南地区对宋朝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北宋时期的三个都(“三京”)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坐落于此。
应天府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龙兴之地,东京开封城南宋时也是朝廷名下的首都。
收复河南和这三个城市,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南宋开始了旨在收复“三京”的“端平入洛”之战。
在《英雄本色》中,小马有典型的台词。 “我失去的东西一定会追回来! ”
但是,被认为是启典地义的南宋正名战,开启了宋军“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 宋蒙战争的大幕也在这里拉开了。
可以说正是“端平入洛”触发了南宋灭亡。
那么,通过《端平入洛》之战的始末,来探究它是如何成为南宋悲歌的。
一、攻守之争
说起“端平入洛”,就要提到其“总导演”――南宋大将赵范、赵葵兄弟。
赵范、赵葵出身将门,父亲赵方是有名的抗金将军,曾威猛一时。
赵范、赵葵很少和父亲一起出征,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蒙古人离开河南后,他们敏感地意识到战斗机,建议宋理宗趁此机会北伐中原,收复河南地,收复“三京”。
这样,宋军进就可以再向北收复河北地区,退守黄河沿线被困潼关,防止蒙古入侵。
赵范、赵葵的建议,从当时来看,到底有道理吗? 当然有。
其中之一,蒙古人早就有侵略宋的意思。
金国灭亡之前,蒙古已经有侵略宋的想法,已经付诸实施。 例如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成吉思汗的幼子曳雷曾率数万大军,以“借道伐金”为名,强行进入宋境抢劫。
而金国灭亡后,蒙古大汗淋漓的宽敞平台更是直言不讳。
“首先皇帝创立大业,花了四十年的时间。 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均臣服,东南偏僻,尚未声教。 我想歪着天讨论。 卿等为什么? " ( 《元史》 )
由此可见,蒙古原本有消灭南宋、统一南宋的意思。 赵氏兄弟提出夺回河南,扩大战略纵深,以免今后被动挨打,这也是非常合理的。
其二,接受北方的“对外援助”。
赵氏兄弟热心给宋理宗写信,这和北方的“对外援助”也有很大关系。 他是汉族国家用安。
国用安原是北方抗金义军首领李全的部下。 此后,李全被南宋杀害,国用安向蒙古投降。
不久,由于得罪蒙古大将,国安形势所迫,又移居金朝怀抱,手握今日苏北、山东一带。
随后,由于蒙古人攻击了国安,国安再次向蒙古投降。
等到蒙宋联合灭金,国家用安竟又换了门庭,回到南宋。 同时,他向赵葵献上“护河靠关”之策。 也就是说,像金朝一样,依靠潼关和黄河天险依靠蒙古。
赵葵认为,尽管有国家用安投降叛变的“前科”,但只要有他在北方的迎接,就能收复中原的故乡。 而且,如果牵涉太久,后悔之夜会持续到国安被蒙古人消灭为止。
孙曰:“兵贵神速”。 这样,赵氏兄弟在蒙古人行动前进取中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
但是,在当时的南宋朝廷中,反对的声音也非常尖锐。 例如,一个人说:
“现在的朝廷很平静,和往常一样。 战士不够精锐,物资不够精良,器械不够尖锐,城墙没有修好,……看着牺牲劳动,用兵不晚。 " ( 《宋史》 )
这意味着宋军战士不够精锐,饲料军资不够充足,攻城器械更不完善,城防也不稳定,还是等这一切完全了再用军为时不晚。
此外,还有人:
“易取之,难守之,征行之具,何以取资?”( 《续资治通鉴长篇》 )
意思是,现在乘虚空直达河南似乎很容易,但要分开防守这么长的战线和补给线,却非常困难。
主战、主、两派都有道理,难分伯仲,但对于刚刚亲政就完成了扫金伟业的宋理宗来说,如果能乘机收复“三京”、收复祖宗领土,那就更是了不起的功绩了。
于是,赵氏兄弟的建议被宋理宗接受了。 “端平入洛”的角色正式开始了。
二.遗憾的先胜后负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宋理宗任命赵葵领从淮东调兵五万人。 大将全子才率军一万人,从淮西出兵双向北上,赵范镇守两淮,作为以上两军预备队防备意外。
一路上,由于没有战争,赵葵、全子两个军队进展顺利。 那一年
6月份,赵葵收复南京应天府,当年7月份,全子才进入开封城。不过,此时的开封城,历经宋金百年沧桑,早已是残破不堪:曾经《清明上河图》里百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仅剩下居民千余家,一副破败萧条的模样。
当月,赵葵也率领大军,赶来与全子才会合。然而,两人一见面,赵葵就激烈批评全子才贻误战机:为何你要滞留开封,而不去收复洛阳和潼关呢?
全子才以粮饷没有筹齐的理由搪塞了赵葵,而实际上,他也在打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
留在开封这座北宋都城,对自己具有更强的政治意义,这对他日后的升迁更有好处。
在赵葵的催促下,全子才这才分兵进取洛阳,并于7月28日收复这座曾经的北宋陪都。
然而,蒙古人对南宋的军事行动并非全无察觉。就在宋军出兵的时候,蒙军就已经掘开了黄河堤坝,造成河水泛滥,给宋军的后勤给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粮草不济,也成为全子才按兵不动的口实。
而且,面对宋军的北上,蒙古人还立即采取了军事行动。
在洛阳,宋军刚刚到城内,就中了蒙军的空城之计。毫无防备的宋军被早已埋伏好的蒙军杀得大败亏输,而城中缺粮的他们也只能宰杀马匹充饥。
最终,这支悲惨的宋军在8月2日被迫突围,残军败将被蒙军追赶,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开封城,赵葵、全子才深感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开封城已经是破败不堪,而且其周围全是平原地区,若蒙古人打来,几乎无险可守;
第二,由于开封曾经的汴河漕运早已年久失修,两淮地区的粮草无法通过水路运抵开封,宋军的粮草补给将日益艰难;
第三,北伐宋军总兵力仅有6万,而在洛阳城下,宋军已经损失2万余人,余下的3万余人并不足以抵御蒙军的进攻。
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赵葵、全子才选择放弃了开封城,退守应天府、徐州、邳州、海州(今连云港)一带,与在那里的国用安会合,守卫仅存的胜利果实。
不久,蒙军果然来攻,并接连攻克应天府、徐州、邳州。战斗中,一生反复无常的国用安为南宋战死,赵葵的淮东军损失惨重。
至此,除了拿下了海州等少数地区外,“端平入洛”之役全面告负,初期所取得的收复“三京”的战果,全部付之东流。
三、南宋灭亡的导火索
“端平入洛”之役,以南宋的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告终。
尽管宋理宗比他的祖上宋高宗,更有收复旧疆的雄心壮志,尽管赵范、赵葵、全子才等人拳拳爱国之心可嘉,但他们空有战略眼光,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犯了许多错误。
首先,对蒙军的动向失察。
虽然在灭金之后,蒙军主力已经撤出了中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中原失去了监控。宋军刚刚北上之时蒙军就掘开黄河,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然而,作为主帅的赵葵、全子才却对此情况重视不够,致使2万多宋军稀里糊涂的葬身于洛阳城下。
其次,对后勤补给的轻视。
宋军从淮东、淮西出发,长途奔袭,所过之处皆是饱经战火洗礼的地区,甚至数百里杳无人烟,就地取材的可能性很小。
而由于蒙军掘开黄河,造成河水泛滥,再加上这些地区河道年久失修,造成宋军的粮食运输补给极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赵葵、全子才握有数万人马,也不具备在开封孤城长期驻守的条件。
“端平入洛”尽管出于一个良好的初衷,但这场军事行动是在南宋并不具备相应的军事、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这也是一次十分轻率冒险的举动。
更为严重的是,“端平入洛”给了蒙古大举进攻南宋的口实,长达50多年的宋蒙战争也就此拉开了序幕。说南宋自己引燃了灭亡的导火索,一点也不为过。
<h2>对于端平入洛你有哪些了解呢?h2>端平入洛意思就是说宋端平收复开封府,南京的应天府进驻西京洛阳府的一次进行的军事活动,后来也是有一些事情发生,就是进驻洛阳府没有多久,南宋军队被蒙古军战败,南宋军队战败以后就进驻到了淮河以南的地区,到了最后不得不把抢占下来的土地被别的国家占有,从这次事件发生以后,就展开了激烈的南宋蒙古军的大战,这种战争可想而知,直接导致最后南宋的毁灭。
我们从南宋的角度去看待端平入洛就是说,在宋朝的历史上,端平入洛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事件,也是属于主动出击的军事活动,在南宋的面前,我们知道收复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以及西京的洛阳府,可以说用尽办法,后来经过长期的大战,这几个都府都已经破烂不堪,中原是如此的之破旧,收复还有什么意义,用他们来做什么呢,毕竟宋朝与蒙古的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当我们站在蒙古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蒙古也是想要扩大自己的网土地啊,毕竟蒙古军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有一次成吉思汗曾经率领蒙古大军完成西征,一直打到欧洲,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能够有如此大的野心,再后来蒙古分裂,分裂成为元朝和汗朝。
但不管是从哪个局势去看待问题事件,蒙古军的斗争都给端平入洛一个很好的条件,可以是天时地利人和什么都不缺,后来也让蒙古族这次灭金后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中西亚和欧洲地区,这样一来,南宋不就可以在活几年,其实通过这几年完全可以扩展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免在以后的南宋和蒙古再次开战的时候实力很强大又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