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宁(帝宁这个牌子怎么样)
<h2>夏朝有哪些历史?如何去辨认夏朝?
让我们开始套用现代著名考古学家邹衡老师的名言:
不是没有发现夏天的文化,而是用什么方法来区分它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夏天的家系,排列如下。
禹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戟厂甲皐发柺。
以上都是夏朝天子的名字,夏朝的最高统治者叫夏后,相当于后世的国王或天子。 从家系来看,夏朝共有17名夏后。
夏朝继承制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子,一种是兄弟,但都不固定。 比如启是禹的儿子,太康是启的长子,中康是太康的弟弟,相是中康的儿子,少康是相的儿子,后来一直是父亲基因,一直到夏天之后才下降。
不下于弟弟之战,不下于儿子之厂,厂传给自己堂哥孔甲,也就是不下于儿子。 孔甲传到自己儿子的皐,皐传到自己儿子的头发,自己儿子的栅栏上。 栾是夏天最后的君主。
可见夏朝17多岁的君主传位中,有三次是兄弟传,其中一次是堂弟传,其他13次是父子传,都是正常的继承模式。
司马迁记载了夏天的家系,但没有记载夏天王朝存在的时期和夏天王朝开始的纪年。 史记中正确时期的记载是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的,司马迁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并不意味着没有。 旧书《竹书纪年》中也记载了夏王朝的家系如下。
禹启大康仲康相少康梭(帝宁)芬荒泄不降扃厂甲昊发帘(。
六个名字看起来不一样,但实际上基本上是一样的。 古文中通假字。 虽然刻有当时的字,但一部分不同或错误是完全可能的。 比较这两个家谱,几乎相同,不同的是古文《竹书纪年》中存在夏天471年,记载了很多夏天后的在位时间。
据估计,17个夏后实为14代,3人由兄弟继承,要知道旧书《竹书纪年》是西晋时期从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中挖掘出来的。
司马迁一定没见过旧书《竹书纪年》。 如果他见过,就不在魏襄王的陵墓里了吧。
当然,也不排除司马迁看到了其他类似的资料
但是,《史记》的夏王世系与《竹书纪年》的夏王世系惊人地相似
只有夏王世系是真实的,两部截然不同起源的古籍记载是相同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确定夏朝的时间范围,即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共470年,与旧书《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夏朝存在时间相同
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与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比较夏朝与商朝的文化差异后,得出以下结论
中文化一期到四期是夏文化
现在回到开头所说的话:
夏天的文化不是没有被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来区分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夏朝及其文化虽然存在,但仍需继续考古研究,用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识别。 因为现在发现的文化遗迹,已经在商朝之前大量存在。
华夏文明一直是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商朝以前就存在华夏文明,当然当时华夏文明是什么样的状态,现在考古学还需要研究。
关于夏朝是否存在,没有必要争论。 因为不能证明夏朝不存在。 有太多史料和遗迹证明商以前有文明,但不是夏朝。 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
那么在整个夏天470年的历史中,发生了什么呢?
1、禹、启建夏
一般认为大禹是夏天开国的君。 大禹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 舜去世后,禹成为部落的首领,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帝位,开启了夏天的历史。
说夏朝打开了天下的继承制,其实是错误的。 从黄帝开始,就已经是天下的继承制。 黄帝把帝位传给自己孙子颊,颊把帝位传给自己堂哥帝喾,帝喾把帝位传给自己儿子帝喾,帝悮把帝位传给自己弟弟尧。 这不是天下吗,是家人传来的。
启之所以建立夏朝,是因为他的部落名叫“夏后氏”,同时还有其他11个氏族部落。 分别是扈氏、有男氏、酌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缨氏、辛氏、辛氏、冥氏、酌灌氏。
这些部落以夏后氏部落为首,他们的姓是“姒”,这还是从母系社会迁移过来的姓,上古八大姓之一,有女人字旁,共有十二个部落构成夏朝核心,加上其他属于夏后氏的部落,都是夏朝主体
启继承帝位后,自己的中心部落有扈氏部落不服,启便率军在甘地攻击有扈氏,消灭了他。 之后,启的儿子武观叛乱,被诛杀了。
2、太康失去了国家
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了。 太康这个人只知道到处玩,不知道治理国家。 因此,政事荒废了。 东夷有穷部落首领后羿率军夺取太康帝位,占领太康都城,驱逐太康,太康投奔同一氏族乡氏部落。
太康去世后,后羿拥立太康的弟弟中康为王。 中康只是傀儡,国家政权由后羿掌握。 可以说后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当权者。 中康去世后,由于他的儿子相继去世,大臣为了逃避后羿的掌握,投靠了同一氏族的丁乡氏和灌氏部落。
这样以后继承王位,暂时度过了夏朝,但后来也不知道治国,整天打猎闲逛。 之后重用了一个人。 名字叫寒泿。 寒泿是被逐出自己原来部落的人,后来被收养了。 寒泿是个有野心的人,后来有了重用的心情
况下,寒浞逐渐掌握了政权,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没多久,寒浞发动政变杀了后羿,夺了他的权力,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且派出自己的儿子浇灭亡了夏氏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还杀死了夏后帝相,相的妻子缗当时怀了相的遗腹子逃走了,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少康。
3、少康复国
当康长大后,在有仍氏部落生存,后来被寒浞之子浇派人追杀,少康又投靠了有虞氏部落,娶了有虞氏部落首领的两个女儿。
少康组织有仍氏部落,并且联合斟灌氏与斟鄩氏残余力量,以及仍然忠心夏朝的势力,一起攻打寒浞,终于打败并杀死了寒浞,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至此,夏朝失去的四十年,在少康身上得到了恢复了,夏朝也开始慢慢恢复过来,少康治国这段时间被称为夏朝的中兴。
4、夏桀亡国
少康之后,夏朝进入了一段稳定的发展期,直到孔甲继位时,夏朝开始衰败,史书记载孔甲喜欢鬼神方术,史书上记载了一个关于孔甲的神话故事,说是孔甲找了一个叫刘累的人帮他养龙,孔甲赐给刘累姓“御龙氏”,并给他封地。
后来有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菜给孔甲吃,吃了之后,孔甲还要吃,刘累害怕,于是逃走了,有学者推测当时的龙是鳄鱼,但是否如此,也无法考证了,孔甲只在位9年就去世了。
又过了两代人,夏桀成为夏朝最后一任君主,他是个暴君,跟其他亡国之君一样,夏桀统治期间,朝政混乱、外患不断、重用小人、荒淫无道、残害百姓。
夏桀在位期间,曾经攻打并征服了有施氏,并得到有施氏部落献出的美女、牛羊与财物,这个美女就是妹喜,也就是夏桀的王后,夏桀建造了酒池,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夏桀后来又征服了岷山氏,又得了两个美女,一个叫琬,另一个叫琰。
沉迷于酒色也是夏桀灭亡的一个原因,夏桀身边有一个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教夏桀享乐与做坏事,很快就败坏了朝政,大夫关龙逄劝谏夏桀,结果被杀,伊尹也曾劝谏夏桀从善,但夏桀不听,伊尹投靠了商汤,并通过妹喜打听到夏桀的情报。
商汤当时还并不强大,但一心对外扩张,夏桀听说后,把商汤召到夏都,并囚禁了商汤,商汤的两个助手伊尹和仲虺送给了夏桀大量的财宝和美女,才把商汤救了回来,然后伊尹辅佐商汤在合适的时间,发动了灭亡夏朝的战争,这就是鸣条之战。
此战中,夏桀被打败,于是逃到了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就病死了,夏桀一死,商汤就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商朝。
回过头来看整个夏朝的历史,与后世的其他朝代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夏朝的王权远远没有后来朝代的王权更强大,但是朝代兴起与灭亡的原因基本相同。
1、夏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2、夏朝皇帝姒启,在位年不详,姒禹之子。姒禹病死后,姒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继位后,姒启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姒启在位晚期,发生武观之乱,政局动荡。姒启骄奢淫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姒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姒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姒启后就死了。姒禹死后,姒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姒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3、姒太康,夏代君主,生卒年不详,姒启长子,姒启病死后继位。姒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姒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太康,夏朝君王.启(夏启)长子。启病死后即位。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被后羿夺去国政。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4、姒中康,一作仲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姒启之第四子,姒太康之弟,后羿废黜姒太康后立其为王。共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
后羿废黜太康之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
5、姒相,姒中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相继位时,年龄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市东)。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
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这时,相曾先后征伐过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不久,于夷来朝见,服从于相。
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
6、夏朝后羿本称“司羿”,是“群司”(司空、司徒等)之一。“司”本义指知识和技能在家族中世代传承。“羿”是“射师”之义。“司羿”是“世袭的射师”。在帝喾时代,当时一位射师被任命为羽林军教头。此后这一显赫职务就在该家族内部世代传承。
到了夏初,因太康不理朝政,作为羽林军教头的司羿发动宫廷政变(此即“射日”),摄取夏政,史称“后羿”(“后”由“司”字改造而来,意思是“世袭的帝王”)。后被家臣寒浞所杀。寒浞要继承后羿的权位,按当时习俗,应该烝娶羿妻嫦娥。嫦娥奔月,入住“广寒宫”,这就是“寒舍”,即“寒浞之舍”。
后羿,又称“夷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有穷国国君,他也是一个射术高超的英雄。夏王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不久,后羿驱逐了相,自己当了国王,是为夏朝第六任帝王,后被家臣寒浞所杀。
7、夏寒浞(前2035--2004)元年甲戌,在位32年。夏朝第7代帝王。
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BC2079年),父母从小骄惯于他,任由他胡作非为。别人有好吃的东西他便抢了来吃,别人有好玩的东西他便抢了来玩,打东邻骂西舍是他的家常便饭,别人和他理论,他便仗着体壮力大拳脚相加,十几岁时就搅得四邻不安。
族人纷纷遣责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见他闹得实在不像话,不得不批评他几句,谁知他竟把父母捆起来照样出去为非做歹。邻居们只好告到族长(诸侯国君)那里,族长大怒,下令将寒浞驱逐出境,永远不准再回寒国。当时寒浞只有十三岁。
8、夏帝少康(前2003--1983)元年丙午,在位21年。夏朝第8代帝王。夏帝相之子
少康公元前1940年—前1880年在位。少康,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在虞娶妻,有田一成(方10里),有众一旅(500人)。积极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后在同姓部落斟灌与斟鄩的帮助下,与旧臣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还都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此即史书中所称的少康中兴。
少康后迁都于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父帝相被杀,母后缗逃至有仍而生少康。后奔虞。少康以汝艾伐杀寒浇,伯靡杀寒浞而复国。十八年,迁于原。在位六十一年。
9、夏杼(前1982--1966)元年丁卯,在位17年。夏朝第9代帝王。夏帝少康之子。
杼夏第九代君主,名字一作杼或作季杼。少康之子,槐的父亲。在位17年。杼在位期间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甲。《纪年》:帝或作帝宁,居于原。五年,迁于老丘。在位十七年。《帝王世纪》曰:帝宁,后杼,在位十七年。《释氏稽古》杼在位十七年。
10、姒槐,又名姒芬,夏主姒予之子,名君少康的孙子,夏帝槐(前1965--1922)元年甲申,在位44年。夏朝第10代帝王。夏帝杼之子。
槐是杼之子,杼病死后继位,后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其子芒。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扩展了夏朝的势力。
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槐在位四十四年而崩。《纪年》作帝芬、芬发。在位四十四年。《纪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
11、夏帝芒(前1921--1864)元年午辰,在位58年。夏朝第11代帝王。夏帝槐之子。
夏芒,帝槐之子,槐驾崩后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仪式。
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纪年》也作帝荒,在位五十八年。《御览》八十二引《纪年》、《路史·后记》十三注引同作五十八。《纪年》曰:后芒即位年,芒陟位五十八年。
12、夏帝泄(前1863--1843)元年丙寅,在位21年。夏朝第12代帝王。夏帝芒之子
泄芒之子。芒死后继位,泄在位期间,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在位21年驾崩,葬于安邑附近。《路史·后记》作二十一。《纪年》曰:帝泄二十一年。
13、夏帝不降(前1842--1784)元年丁亥,在位59年。夏朝第13代帝王。夏帝泄之子。
不降,泄之长子,扃的哥哥,孔甲的父亲,泄驾崩后继位。不降是夏朝第13任国王。即位后第6年讨伐了九苑。不降晚年,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弟扃。
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在位59年,不降驾崩后,葬于安邑。《纪年》:五十九年,逊位于弟扃。《纪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五十九年。《释氏稽古》不降在位五十九年。
14、夏帝扃(前1783--1766)元年丙戌,在位18年。夏朝第14代帝王。夏帝泄之子
扃,泄之次子,廑的父亲,不降的弟弟。受兄内禅而继位,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纪年》作在位十八年。
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姓姒,名扃,一作乔、高阳或胤甲。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帝王(一说第十二任)。他的祖父是姒芒,父亲是姒泄,他的哥哥是姒不降。受兄内禅而继位。都城在西河。据说即位后天空中妖光连续出现十天。扃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其子姒廑继位。
15、夏帝胤甲(前1765--1746)元年甲辰,在位20年。夏朝第15代帝王。夏帝扃之子。
廑,又名胤甲,扃之子。扃驾崩后继位。在位20年,驾崩葬于安邑。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汤阴)。夏王廑的得名来自他当政的时候,夏天天大热异常,人民热渴难耐,而当朝夏帝却居住在夏季别墅,独自纳凉,故被人民讥讽为“廑”。《御览》引《帝王世纪》作二十一年。
《纪年》作帝仅,一名胤甲,居西河,在位八年。《御览》引《帝王世纪》作二十年。《帝王世纪》曰:帝廑,一名顼,在位二十年。《释氏稽古》廑在位二十年。《今本竹书纪年》廑元年甲辰在位20年。
16、夏帝孔甲(前1745--1737)元年甲子,在位9年。夏朝第16代帝王。夏帝不降之子。
夏王孔甲,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继王位后病死,由他继位。孔甲在位期间,肆意淫乱,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衰落,逐渐走向崩溃。所以《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他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又笃信鬼神。孔甲性情乖僻,父不降怕他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内禅给扃,扃死后传位于子廑,廑死,才又由孔甲继位。在位9年,病死,葬于三崤山。《纪年》作:居西河,九年亡。《今本竹书纪年》孔甲甲子在位九年。
17、夏帝皋(前1736--1725)元年癸酉,在位12年。夏朝第17代帝王。夏帝孔甲之子。
皋,孔甲子。孔甲死后继位,在位12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渑池县)。《路史》作十一年。今本竹书纪年皋11年。
18、夏帝发(前1724--1707)元年乙酉,在位18年。夏朝第18代帝王。夏帝皋之子。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今本竹书纪年发元年乙酉18年。《蓝家族谱》夏帝发十岁癸巳,帝发十三岁丙申。
发,也称为“帝发”“夏王发”,生卒年不详,皋之子。皋病死后即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19、夏帝桀(前1706--1664)元年癸卯,在位43年。夏朝第19代帝王。夏帝发之子。桀,在位43年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发子,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发驾崩后桀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
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在位4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安徽省巢县)《纪年》:一名癸,居斟鄩,为商败于鸣条,放于南巢,夏亡。今本竹书纪年桀元年癸卯。〈蓝家族谱〉履癸十三年乙卯履癸三十一年癸酉。
参见:禅让制、涂山之会、世袭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
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
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参考资料来源:
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