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的意义(一五计划的意义和影响)
1953年到1957年,中国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一五”期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五年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1.4亿元;5年内在全国各地开工建设的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为中心的825个工业企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一批比较强大的骨干;一些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新式机床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和矿山设备制造、高级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冶炼等,都在这期间建立起来。同时,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14.7%的速度;农业副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比1952年增长24.7%,平均每年增长4.5%,也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4.3%的速度。在上述基础上,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5年内,全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提高22.9%,职工的实际工资增长30.3%,农民的收入增长20%左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开始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面貌,为中国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之后,除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每五年编制一个“五年计划”。
<h2>第1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意义h2>第一,恢复被历年战争破坏的的工农业生产活动。
第二,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纳入国家经济整体规划中。
第三,把没收的官僚和买办资本主义资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经济总体恢复到1945年的水平,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